擬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 孫蕡
白日無流光,逝水無回波。 浮生類轉燭,運盡歸山阿。 松柏夾長路,高墳起嵯峨。 古來皆若此,咄咄將奈何。 誰弦雍門琴,和此薤露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擬古詩十九首:模倣古代詩歌風格創作的十九首詩。
  • 行行重行行:形容行走不止,重複行走。
  • 白日無流光:白天的陽光沒有流動的光芒,形容時間靜止。
  • 逝水無廻波:流去的水沒有廻頭的波紋,比喻事物一去不複返。
  • 浮生類轉燭:人生短暫如同轉動的蠟燭。
  • 運盡歸山阿:命運終結後歸於山間。
  • 嵯峨(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
  • 咄咄:表示驚訝或無奈的聲音。
  • 雍門琴:古代名琴,此処指高雅的音樂。
  • 薤露歌:古代一種哀悼的歌曲。

繙譯

白天的陽光似乎凝固,沒有流動的光芒,流去的水也沒有廻頭的波紋。人生短暫,如同轉動的蠟燭,命運終結後,終究歸於山間。松柏夾道,長路蜿蜒,高聳的墳墓顯得格外峻峭。自古以來,一切都是如此,麪對這無法改變的事實,衹能發出無奈的歎息。誰能彈奏那高雅的雍門琴,來和這哀悼的薤露歌呢?

賞析

這首詩以白日、逝水爲起興,通過對比靜止與流逝的自然景象,隱喻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不可逆轉。詩中“浮生類轉燭”一句,形象地描繪了人生的短暫和脆弱。後文通過對松柏、高墳的描寫,進一步強化了生死的對比和人生的無奈。結尾処提到雍門琴與薤露歌,表達了對生命終結的哀思和對高雅藝術的曏往,同時也透露出一種超脫世俗的情懷。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無常的深刻感悟。

孫蕡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爲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爲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築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爲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