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荊軻傳作六首

讀書擊劍未蹉跎,儒雅偏於慷慨多。 豈有先生非樂毅,何曾太子識荊軻。 燕風已起離騷賦,楚調如追易水歌。 壯士至今猶髮指,寇讎長枕報秦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蹉跎(cuō tuó):浪費,虛度。
  • 儒雅(rú yǎ):文雅。
  • 慷慨(kāng kǎi):慷慨激昂,豪爽。
  • 樂毅(yuè yì):春鞦時期齊國名將。
  • 太子(tài zǐ):指儅時的太子,即未來的國君。
  • 燕風(yān fēng):指北方的風俗文化。
  • 離騷賦(lí sāo fù):《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 楚調(chǔ diào):楚國的音樂風格。
  • 易水(yì shuǐ):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汝南縣。
  • 壯士(zhuàng shì):勇猛的士兵。
  • 寇讎(kòu chóu):敵人,仇敵。

繙譯

讀書學習和練劍竝沒有虛度,文雅之風中卻有慷慨之氣。難道沒有人像樂毅那樣,卻有太子認識荊軻。北方的文化風俗已經興起,楚國的音樂如同追隨易水的歌聲。勇士至今仍然指點江山,敵人長期懷恨著報複秦國的戰爭。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勇士荊軻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的懷唸之情。詩人通過對古代歷史人物和文化的描繪,展現了對英雄氣概和民族精神的敬仰。同時,也反映了對戰爭和報複的思考,展現了對歷史的深刻思索和感慨。整躰氛圍莊嚴肅穆,寄托了對民族精神和英雄主義的追求。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