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島

· 成鷲
突兀中流亂石隈,青洲咫尺擬蓬萊。 潮頭撼岸晴還雨,屋角驚濤晝起雷。 猘犬吠花人跡斷,飢鳶佔樹鳥聲哀。 憑誰爲語馮夷道,還與華亭作釣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突兀(tū wù):高聳、突出。
  • 中流:河流的中央。
  • 亂石隈(wēi):亂石堆積的角落。
  • 青洲:青色的島嶼。
  • 咫尺:形容距離很近。
  • :類似,比擬。
  • 蓬萊:神話中的仙境。
  • 潮頭:潮水的浪頭。
  • 撼岸:搖動岸邊。
  • 晴還雨:晴天又轉雨。
  • 驚濤:洶涌的波濤。
  • 晝起雷:白天響起雷聲。
  • 猘犬(zhì quǎn):狂犬。
  • 吠花:對着花吠叫。
  • 人跡斷:沒有人跡。
  • 飢鳶(yuān):飢餓的鷹。
  • 佔樹:佔據樹枝。
  • 鳥聲哀:鳥的叫聲顯得悲哀。
  • 馮夷:古代神話中的水神。
  • 華亭:地名,此處指華亭鶴唳的故事背景。
  • 釣臺:釣魚的平臺。

翻譯

青洲島高高聳立在河流中央的亂石堆中,彷彿近在咫尺的蓬萊仙境。潮水的浪頭搖動着岸邊,晴天忽然又轉爲雨天,屋角外洶涌的波濤聲如同白天的雷鳴。狂犬對着花兒吠叫,這裏沒有人跡,飢餓的鷹佔據了樹枝,鳥兒的叫聲顯得悲哀。有誰能夠告訴水神馮夷,這裏還應該有華亭那樣的釣魚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青洲島的孤寂與神祕,通過自然景觀的生動描繪,如「潮頭撼岸晴還雨」和「驚濤晝起雷」,傳達出島嶼的荒涼與壯美。詩中「猘犬吠花人跡斷,飢鳶佔樹鳥聲哀」進一步以動物的行爲映襯出島上的荒蕪與淒涼。結尾的「憑誰爲語馮夷道,還與華亭作釣臺」則寄託了詩人對於這片土地的無限遐想與期待。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