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紀遊

· 成鷲
咄咄怪事,山僧忽作下山計。出門咫尺忘西東,迷津覓路逢老翁。 老翁胡盧笑掩口,兩腳疾行徐舉手。指予海日初出處,便是山僧下山路。 朝從小漫來,暮宿汀溪渚。半榻孤僧迷去住,老樹作風山作雨。 暮宿汀溪渚,朝上大夫山。身如遊蟻行九盤,十步一息窮躋攀。 陟層巒,登絕頂,七尺閒身萬仞影。下方視我如蟭螟,我視下方如坐井。 下高岑,歷峻阪,蒼松蔭天無曉晚。樵徑聞歌歌漸遠,南山牧客驅牛返。 牧客驅牛牛耳溼,山僧出雲雲在笠。千家煙火石橋東,青山一路沿溪入。 石橋橋邊逢老叟,於我先人稱畏友。四十二年重到來,蹉跎少壯成衰醜。 相見驚相識,知我行無力。煖湯濯足安牀蓆,大言小言紛刺刺。 西窗語未終,東窗日已白。夢去是歸僧,醒來仍作客。 歸僧作客無已時,塵埃失卻真鬚眉。出門岐路還路岐,舊遊別作新相知。 君家兄弟多好道,今昔結交非草草。海門風雨僧初到,野寺吟詩見懷抱。 君作主中賓,我作賓中主。同是住山人,知我下山故。 山僧十日不歸去,飢殺山中大鼷鼠。乞取市門米,煮用市門水。 擔泉負米歸乎來,折腳鐺邊冷煙起。飯熟誰當吃飯人,山中自諳山中味。
拼音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