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竹

· 成鷲
德雲住山不住水,孤峯絕頂無生理。 華亭住水不住山,扁舟覆沒波濤閒。 東林老僧兩不爾,半水半山半城市。 茅堂背郭池水邊,水清水濁皆栽蓮。 蓮高出泥能幾許,樑鶖林鶴交相覷。 主人避客如避仇,移居更卜溪水頭。 溪水泠泠溪樹古,樹下兩翁相對語。 曰公乃是東林禪,適來適去非偶然。 此溪舊名虎溪水,西去東林二三裏。 昨日遠公今又來,溪山還爾真奇哉。 老僧大笑謝不敏,口雖不言心蠢蠢。 癡心癡想難告人,從秋至臘今又春。 春來幾日風景好,舊路重尋難草草。 良時正值朋侶佳,蹇驢出郭多同儕。 繆生楊生與鄭子,勝遊厭走紅塵裏。 相呼相喚東復東,隔溪流水桃花紅。 溯洄直到曾遊處,三瞻四顧不忍去。 商量勸我受清福,把茅蓋頭萬事足。 萬事足,勿復雲,釣魚老翁聾亦聞。 歸來坐到東林月,四壁無人爲君說。
拼音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