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與丹霞諸子登海螺峯絕頂,同賦用鹹韻

· 成鷲
共攜短策與長鑱,採得茱萸手自緘。 山路細通多寶塔,秋風先到七斤衫。 蟬聲斷續吟紅葉,鶴語差池下碧杉。 歲歲重陽得如此,終身不擬別螺巖。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短策:短杖,這裏指手杖。
  • 長鑱:一種長柄的掘土工具。
  • 茱萸:一種植物,古人重陽節有佩戴茱萸的習俗,以避邪。
  • :封口,這裏指將茱萸裝入袋中。
  • 多寶塔:一種塔的名稱,這裏指山上的塔。
  • 七斤衫:指重陽節時穿的衣物,七斤可能指其重量。
  • 蟬聲:蟬的鳴叫聲。
  • 鶴語:鶴的叫聲,古人常以鶴爲長壽的象徵。
  • 差池:不齊的樣子,這裏形容鶴羣飛翔時的隊形。
  • 碧杉:綠色的杉樹。
  • 重陽:農曆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節日,有登高、賞菊等習俗。
  • 螺巖:指海螺峯,詩中的地點。

翻譯

我們一同帶着短杖和長鑱,親手採摘茱萸並將其裝入袋中。 山路蜿蜒通向多寶塔,秋風已先吹到我身上的七斤衫。 蟬聲斷斷續續地吟唱着紅葉,鶴羣不齊地飛下碧綠的杉樹。 每年重陽節都能這樣度過,我終身不願離開這螺巖。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重陽節與友人登高望遠的情景,通過「短策」、「長鑱」、「茱萸」等具象物品,展現了節日的習俗與自然的和諧。詩中「蟬聲斷續吟紅葉,鶴語差池下碧杉」以動襯靜,生動地描繪了秋日的山林景象。結尾「歲歲重陽得如此,終身不擬別螺巖」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戀和不願離去的情感。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