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偕諸子舟泛虎溪望涯而返歸舟分賦

· 成鷲
舊識虎溪路,今從溪上行。 一乘青雀舫,重訂白鷗盟。 何必踐斯境,應知愜野情。 渺然發歸興,遙寄棹歌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xié):同,一起。
  • 舟泛 (zhōu fàn):乘船漂流。
  • 虎溪 (hǔ xī):地名,溪流的名字。
  • (yá):邊際,盡頭。
  • 青雀舫 (qīng què fǎng):一種裝飾有青雀圖案的船,這裏指華麗的船隻。
  • 白鷗盟 (bái ōu méng):與白鷗結盟,比喻隱居或與自然和諧相處。
  • (qiè):滿足,愉快。
  • 野情 (yě qíng):對自然的熱愛和嚮往。
  • 渺然 (miǎo rán):遙遠的樣子。
  • 棹歌 (zhào gē):船歌,划船時唱的歌。

翻譯

我早已熟悉虎溪的路,今天又沿着溪流前行。 乘坐着一艘裝飾華麗的青雀船,再次與白鷗約定隱居的盟約。 其實不必真的到達那裏的境地,也知道這自然之旅令人心曠神怡。 遙遠的歸途激發了我的興致,我遠遠地唱着船歌,寄託我的歸心。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夏日與朋友們一同乘船遊虎溪的情景,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中「青雀舫」與「白鷗盟」形成鮮明對比,前者代表繁華與世俗,後者則象徵着寧靜與超脫。詩人通過這種對比,表達了自己對簡樸生活的渴望和對自然美景的珍視。最後兩句「渺然發歸興,遙寄棹歌聲」則抒發了詩人對歸途的期待和對自然美景的無限留戀。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