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箏

端居正無緒,那復發秦箏。 纖指傳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揚思欲絕,掩抑態還生。 豈是聲能感,人心自不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端居:閒居。「端」在這裏表示「正、閒」之意。
  • 那(nǎ)復:又再。「那」字同「哪」,讀作「nǎ」。
  • 秦箏:一種古樂器,戰國時流行於秦地,故得名。
  • 纖指:女子細柔的手指。
  • 繁弦:指絃樂聲的繁複。
  • 掩抑:形容聲音低沉壓抑。

翻譯

我閒居在家中,心中正煩悶無緒,又再次彈起了秦箏。 纖細的手指傳達出新穎的思緒,繁複的絃音流露出哀怨的情感。 箏聲悠揚,讓人思緒將要斷絕,低沉壓抑的音調中,哀怨的姿態又顯現出來。 哪裏是聲音本身能讓人感動,而是人自己的內心原本就不平靜啊。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彈箏場景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複雜情感。詩的首句「端居正無緒」,描繪了詩人閒居時的煩悶心情,爲後文彈箏的行爲做了鋪墊。「纖指傳新意,繁弦起怨情」,細膩地描寫了彈箏者的手指動作和箏聲所傳達的情感,「新意」與「怨情」形成對比,表現出情感的複雜性。「悠揚思欲絕,掩抑態還生」,進一步描述了箏聲的悠揚和壓抑,以及所引發的情感波動。最後兩句「豈是聲能感,人心自不平」,則點明瞭主題,不是聲音本身有多麼感人,而是人的內心原本就存在着各種情感和思緒。整首詩以箏聲爲媒介,反映了詩人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和對情感的表達,意境深沉,富有感染力。

張九齡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