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聖制送十道採訪使及朝集使
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
課最力已陳,賞延恩復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鹹若。
首路回竹符,分鑣揚木鐸。
戎程有攸往,詔餞無淹泊。
昭晰動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茲念,克終期所託。
行矣當自強,春耕庶秋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上計:古代地方官在年終將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項編造計簿,遣吏逐級上報,奏呈朝廷,藉資考績,稱爲上計。
- 河洛:指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地區,泛指中原地區。
- 課最:考覈政績或軍功時,列爲優等。
- 賞延:賞賜延及於後代。
- 垂衣:形容天下太平,無爲而治。
- 改瑟:改變政策或措施。
- 鹹若:全都如此。
- 竹符:古代朝廷調兵時所用的符契,用竹製成。
- 分鑣:分道而行。
- 木鐸:古代宣佈政教法令時,巡行振鳴以引起衆人注意。
- 戎程:軍事行程。
- 詔餞:皇帝下詔送行。
- 淹泊:停留。
- 昭晰:清楚明白。
- 人瘼:人民的疾苦。
- 克終:能夠堅持到最後。
- 所託:所依賴或所寄託的人或事物。
- 自強:自我勉勵,奮發圖強。
- 春耕:春季播種之前,耕耘土地。
- 秋獲:秋季的收穫。
翻譯
每三年一次,地方官會上報政績,各國使節也會聚集到中原地區。考覈政績優秀者,會得到恩賞並延及後代,恩澤廣泛。天下太平,政策得當,一切都井然有序。出發時帶着竹符,分道揚鑣,敲響木鐸以示警醒。軍事行程有序進行,皇帝下詔送行,不作停留。政令清晰,關注人民的疾苦。持久地期望這些措施能夠成功,希望能夠堅持到最後。現在正是奮發圖強的時候,就像春耕之後期待秋天的豐收一樣。
賞析
這首詩是張九齡在唐朝時期所作,表達了對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的期望。詩中通過「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展現了朝廷對地方官員的考覈制度,以及各國使節的聚集,體現了唐朝的強盛和國際地位。詩中「垂衣深共理,改瑟其鹹若」描繪了理想中的政治狀態,即無爲而治,政策得當。最後,詩人以「行矣當自強,春耕庶秋獲」作結,鼓勵人們自強不息,期待國家如春耕後的秋收一樣,能夠收穫豐碩的成果。整首詩語言莊重,意境深遠,體現了張九齡作爲政治家和詩人的雙重身份,以及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