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五首

三戍漁陽再渡遼,騂弓在臂劍橫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陰山更射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戍(shù):多次守衛。「戍」指防守、守衛。
  • 漁陽:地名,在今天津市薊縣,唐時爲北方邊防要地。
  • 再渡遼:兩次渡過遼河。「遼」指遼河。
  • 騂(xīng)弓:紅色的弓。

翻譯

多次在漁陽戍邊,又兩次渡過遼河前去征戰,紅色的弓掛在手臂,寶劍橫插在腰間。匈奴似乎知曉了威名,不要再靠近陰山一帶射鵰打獵啦 。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戍邊勇士的形象。前兩句「三戍漁陽再渡遼,騂弓在臂劍橫腰」,通過「三戍」「再渡」突出其戍邊經歷之豐富,征戰行程之遙遠,「騂弓在臂劍橫腰」則鮮明地勾勒出勇士武裝在身、英姿颯爽的形象,盡顯英武之氣。後兩句「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陰山更射鵰」很有特色,詩人沒有直接描寫戰鬥場景,而是從側面描寫匈奴聽聞勇士威名後的反應,連在陰山附近射鵰這種平常活動都不敢進行,襯托出勇士聲威之大,令敵人心生畏懼。此詩短短几句,以簡潔的語言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戍邊勇士形象,又通過側面描寫展現出強大的威懾力,富有藝術感染力。

張仲素

張仲素

唐代詩人,字繪之,符離(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爲武寧軍從事,元和間,任司勳員外郎,又從禮部郎中充任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張仲素擅長樂府詩,善寫思婦心情。如"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春閨思》),"夢裏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閨思》),刻畫細膩,委婉動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語言慷慨,意氣昂揚,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鬥精神。 ► 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