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應制
明發扈山巔,飛龍高在天。
山南平對鞏,山北遠通燕。
瞻彼岡巒峻,憑茲士馬妍。
九圻行若砥,萬谷輾如川。
羅網開三面,閭閻問百年。
澤將春雪比,文共曉星連。
徯後逢今聖,登臺謝曩賢。
唯餘事君節,不讓古人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明發:黎明,天明。
- 扈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
- 飛龍:比喻皇帝。
- 鞏:地名,今河南省鞏義市。
- 燕:地名,今河北省一帶。
- 岡巒:連綿的山峯。
- 士馬:士兵和馬匹,泛指軍隊。
- 九圻:九州的邊疆。
- 砥:磨刀石,比喻平坦。
- 輾:碾壓,此處形容水流湍急。
- 羅網:捕鳥的網,比喻法網。
- 閭閻:泛指民間。
- 澤:恩澤,恩惠。
- 徯後:期待後來。
- 今聖:當代的聖明君主。
- 曩賢:過去的賢人。
- 事君:侍奉君主。
翻譯
黎明時分,我站在扈山的山頂,看到皇帝如同高飛的龍在天空中翱翔。山的南面平坦地對着鞏地,山的北面遠通燕地。眺望那些連綿的山峯,高聳峻峭,依靠這樣的士馬,軍隊顯得威武雄壯。九州的邊疆行走如磨刀石般平坦,萬谷中的水流湍急如同奔騰的河流。法網寬大,開放了三面,民間百姓詢問百年的變遷。皇帝的恩澤可以與春天的雪相比,他的文章與清晨的星辰相連。期待後來能遇到當代的聖明君主,登上高臺感謝過去的賢人。我只願保持侍奉君主的節操,不讓古人專美於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站在高山之巔,遠眺山川,感慨時代的變遷和君主的恩澤。詩中,「飛龍高在天」形象地比喻了皇帝的威嚴和尊貴,「九圻行若砥,萬谷輾如川」則通過對比手法,展現了邊疆的平坦和山谷的湍急,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地理的深刻認識。詩末表達了詩人對君主的忠誠和對古人的敬仰,展現了其高尚的品格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開闊,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應制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