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奉和:做詩與別人的詩相唱和,一般詩題中表明奉和某人之作,多是臣子應和帝王之作。
- 聖制:皇帝所作的詩。
- 鄒魯:古代鄒國和魯國的並稱。在今山東曲阜附近,是孔子的故鄉。
- 儒風:儒家的傳統、風尚。
- 藹(ǎi):盛多的樣子。
- 典墳:三墳五典的簡稱,泛指古代的典籍。
- 龍驂(cān) :指皇帝的車駕。
- 鳳德:「鳳德」出自《論語·微子》,原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此處以讚揚孔子。
- 入室:語出《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比喻學問或技藝達到高深的境界。
- 升堂:登上廳堂,也表示學問有所精進。
- 懸知:料想,預知。
翻譯
孔聖人的故鄉在鄒魯之地,這裏儒家風尚濃厚,古代典籍衆多。皇帝的車駕回轉來到孔子的舊宅,人們歌頌着孔子的美德,讚歎其風範流傳的芬芳。進入孔子的居所,感覺聖人的精神彷彿還在;登上廳堂,似乎能聽到昔日的禮樂之聲。可以料想到那統一的王法,正等待着如今的賢明君主去施行。
賞析
這首詩是張說奉和皇帝經鄒魯祭祀孔子所作。首聯點明孔子故鄉以及當地濃厚的儒風,引出主題;頷聯通過「龍驂回舊宅」描寫皇帝前來祭祀這一事情,「鳳德詠餘芬」 歌頌孔子品德高尚,恩澤流傳;頸聯以 「入室」「升堂」 營造出一種彷彿身臨其境、能感受孔子精神與昔日禮樂氛圍的意境;尾聯表達出期望當今明君能推行如孔子所倡導的那樣的「一王法」,既迴應了皇帝祭祀孔子這一行爲,又表達出對皇上施行仁政、遵循儒家理念治理國家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典雅,緊緊圍繞祭祀孔子這一主題,將對孔子的尊崇與對皇帝的頌讚巧妙融合,展現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莊重的祭祀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