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舍南有園畦雜樹聊以永日
爲郡久無補,越鄉空復深。
苟能秉素節,安用叨華簪。
卻步園畦裏,追吾野逸心。
形骸拘俗吏,光景賴閒林。
內訟誠知止,外言猶匪忱。
成蹊謝李徑,衛足感葵陰。
榮達豈不偉,孤生非所任。
江城何寂歷,秋樹亦蕭森。
下有北流水,上有南飛禽。
我願從歸翼,無然坐自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郡舍:郡守的官邸。
- 永日:消磨時光。
- 越鄉:遠離故鄉。
- 素節:清白的操守。
- 華簪:華貴的簪子,比喻高官厚祿。
- 形骸:身體。
- 內訟:內心的自責。
- 外言:外界的議論。
- 匪忱:不真誠。
- 成蹊:小路。
- 衛足:保護腳,比喻保護自己。
- 孤生:孤獨的生活。
- 寂歷:寂靜。
- 蕭森:蕭條淒涼。
- 歸翼:歸途中的鳥。
翻譯
我擔任郡守已久,卻無所作爲,遠離故鄉的感覺愈發深重。如果能保持清白的操守,又何必貪戀高官厚祿呢?我退回到園中的田畦,追尋我野性的心靈。身體雖被俗世的官吏束縛,但在這閒適的林中,我享受着光陰。內心的自責讓我知道應該停止,外界的非議卻並非出於真誠。小路謝絕了李樹的徑,我保護自己,感激葵花的廕庇。榮耀和顯達難道不偉大嗎?但孤獨的生活並非我所願。江城多麼寂靜,秋天的樹木也顯得蕭條淒涼。下面有北流的河水,上面有南飛的鳥兒。我願隨着歸途的鳥兒一同離去,不再沉淪於此。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張九齡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然野趣的嚮往。詩中,「郡舍南有園畦雜樹聊以永日」一句,既描繪了詩人消遣時光的場所,也暗示了他對現狀的不滿。通過對比官場的束縛與自然的自由,詩人表達了對清白操守的堅持和對高官厚祿的淡漠。詩的結尾,詩人希望能夠追隨南飛的鳥兒,遠離塵囂,尋求心靈的自由與寧靜,體現了詩人對孤獨生活的無奈和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
張九齡的其他作品
- 《 故刑部李尚書輓詞三首 》 —— [ 唐 ] 張九齡
- 《 荆州作二首 其二 》 —— [ 唐 ] 張九齡
- 《 奉和吏部崔尚書雨後大明朝堂望南山 》 —— [ 唐 ] 張九齡
- 《 奉和聖制送李尚書入蜀 》 —— [ 唐 ] 張九齡
- 《 和裴侍中承恩拜掃旋轡途中有懷寄州縣官僚鄉國親故 》 —— [ 唐 ] 張九齡
- 《 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 》 —— [ 唐 ] 張九齡
- 《 庭梅詠 》 —— [ 唐 ] 張九齡
- 《 郡內閒齋 》 —— [ 唐 ] 張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