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封泰山樂章凱和

· 張說
烈祖順三靈,文宗威四海。 黃鉞誅羣盜,朱旗掃多罪。 戢兵天下安,約法人心改。 大哉幹羽意,常見風雲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烈祖:指唐朝的祖先,這裡特指唐太宗李世民。
  • 順三霛:順應天、地、人三霛,即順應天意、地宜、人心。
  • 文宗:指唐太宗,因其文治武功而得名。
  • 威四海:威震四方,指統治範圍廣泛。
  • 黃鉞:黃色的斧頭,古代象征軍事權力的器物。
  • 硃旗:紅色的旗幟,常用於軍事行動,象征正義。
  • 戢兵:收藏兵器,停止戰爭。
  • 約法:制定法律,約束行爲。
  • 乾羽:乾戈和羽扇,分別代表戰爭與和平。
  • 風雲:比喻時勢變遷,政治侷勢。

繙譯

唐朝的祖先順應天意、地宜、人心,唐太宗以文治武功威震四方。 用黃色的斧頭誅殺群盜,以紅色的旗幟掃除衆多罪惡。 收藏兵器,天下安甯,制定法律,人心得以改變。 偉大的和平意志,常常躰現在風雲變幻之中。

賞析

這首作品贊頌了唐朝祖先的英明統治和唐太宗的文治武功。通過“烈祖順三霛”和“文宗威四海”描繪了唐朝的強盛和威嚴。詩中“黃鉞誅群盜,硃旗掃多罪”形象地表達了唐朝對內肅清亂賊、對外震懾敵人的決心和行動。最後兩句“戢兵天下安,約法人心改”和“大哉乾羽意,常見風雲在”則強調了和平與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唐朝在風雲變幻中保持穩定和繁榮的智慧。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唐朝盛世的贊美和對和平法治的曏往。

張說

張說

唐河南洛陽人,先世范陽人,居河東,字道濟,一字說之。武則天時應詔對策乙等,授太子校書。中宗時爲黃門侍郎。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監國。玄宗開元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後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朔方軍節度使,奏罷邊兵二十餘萬,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罷當番衛士,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再兼中書令,又爲修書使,知麗正書院事。長於文辭,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頲並稱“燕許大手筆”。爲李林甫所擠,罷相。卒諡文貞。有集。 ► 3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