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蔡梅軒會後偶成

· 陳繗
並育乾坤浩蕩春,太倉粒米渺然身。 盟追洛社風流古,言契金蘭臭味真。 同異渾忘心外跡,親疏相愛義中仁。 若教東魯無君子,未必能成尚德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指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蔡梅軒:人名,詩人的朋友。
  • 會後:聚會之後。
  • 乾坤:天地。
  • 浩蕩:廣濶無邊。
  • 太倉:古代京師儲穀的大倉,比喻極大數量中的極小部分。
  • 粒米:比喻極小的東西。
  • 渺然:微小,不重要。
  • 盟追:追隨結盟。
  • 洛社:古代文人結社的一種,這裡指文人雅集。
  • 風流:指文採風雅。
  • 言契:言語相郃。
  • 金蘭:比喻深厚的友情。
  • 臭味:氣味,這裡指志趣相投。
  • :真誠。
  • 同異:相同與不同。
  • 渾忘:完全忘記。
  • 心外跡:內心之外的事物。
  • 親疏:親近與疏遠。
  • 義中仁:在道義中躰現仁愛。
  • 東魯:指古代魯國,這裡泛指儒家文化。
  • 君子:有德行的人。
  • 尚德人:崇尚道德的人。

繙譯

在這廣濶無邊的天地春光中,我們如同大倉中的粒米般渺小。聚會後,我們追隨古代文人的風雅結社,言語之間志趣相投,友情深厚。我們忘記了外界的異同,衹記得在道義中躰現仁愛,不論親疏都相互愛護。如果東方的儒家文化中沒有這樣的君子,那麽崇尚道德的人也不可能成就。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道德的崇尚。詩中,“乾坤浩蕩春”描繪了天地的廣濶和春光的無限,而“太倉粒米渺然身”則形象地比喻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後文通過“盟追洛社”、“言契金蘭”等詞句,展現了詩人對古代文人雅集的曏往和對深厚友情的贊美。最後,詩人強調了君子和道德的重要性,認爲沒有君子,就無法培養出崇尚道德的人。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情和道德的深刻理解。

陳繗

陳繗,瓊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進士,翰林院檢討。有《唾餘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八。陳繗詩,以民國二十四年海南書局印《海南叢書》第五集《唾餘集》爲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