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臨洺:地名,今河北省臨城縣。
- 長亭復短亭:古代設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作餞別處,也指旅程遙遠。
- 奔風:疾風。
- 積礫:堆積的碎石。
- 篝火:原指用籠子罩着的火,現借指在空曠的地方或野外架木柴燃燒的火堆。
- 殘星:指天將亮時的星星。
- 鞭梢:馬鞭的末端,借指騎馬。
- 漠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區。
- 驛路:古代傳遞文書的官道,也指旅途。
- 原鴒:《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常棣》中的「鴒」,比喻兄弟。
翻譯
在寒冷的月光下,夜色正濃,我驅馬經過一個又一個路旁的亭子。十里路程中,疾風吹動着堆積的碎石,千年的篝火與殘星交相輝映。馬鞭指向漠北,那裏的煙沙顯得格外黑暗,而夢中的江南則是果樹青翠。在這飄零的旅途中,我無法詢問歸期,只能在挑燈時分思念着與兄弟們相聚的日子。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寒冷的夜晚驅馬行走在旅途中的情景,通過對長亭、短亭、奔風、積礫等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旅途的艱辛和孤獨。詩中「鞭梢漠北煙沙黑,夢裏江南果樹青」一句,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展現了詩人對北方荒涼與南方繁華的深刻感受。結尾處的「挑燈何日對原鴒」則抒發了詩人對兄弟的深切思念,以及對歸家團聚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袁宗道深厚的藝術功底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袁宗道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伯修。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時王世貞、李攀龍主文壇,復古摹擬之風極盛,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說。推崇白居易、蘇軾,因名其齋爲白蘇齋。爲文崇尚本色,時稱公安體。有《白蘇齋類稿》。
► 258篇诗文
袁宗道的其他作品
- 《 曹元和邀飲靈慧寺同諸公賦 》 —— [ 明 ] 袁宗道
- 《 送吳尚之太史謁告歸桐城 》 —— [ 明 ] 袁宗道
- 《 送朱平涵太史冊封榮藩 》 —— [ 明 ] 袁宗道
- 《 挽同年李檢討成甫四首 》 —— [ 明 ] 袁宗道
- 《 六言 》 —— [ 明 ] 袁宗道
- 《 六言 》 —— [ 明 ] 袁宗道
- 《 壽鄭大司馬 》 —— [ 明 ] 袁宗道
- 《 暮春鄒生邀黃思立諸公遊高梁橋即事 》 —— [ 明 ] 袁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