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腳作詩。
- 定山先生: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道。
- 東崦(yān):東邊的山坡。
- 芳菲:花草的芳香。
- 碧桃:一種桃樹,果實綠色。
- 紅杏:一種杏樹,果實紅色。
- 西㘭(jiǎo):西邊的山坳。
- 扶筇(qióng):拄著竹杖。
- 抱甕:拿著水甕,指澆水。
- 醪(láo):濁酒。
- 物我:外物與自我。
- 觀化:觀察自然變化。
繙譯
東邊的山坡上,芳香的花草中碧桃已經成熟,我又移栽了紅杏到西邊的山坳。每儅遇到好雨,我便拄著竹杖去觀察,不需要先生親自拿著水甕澆水。與一位野僧在石頭上吟詩休息,沒有俗事打擾,坐著品嘗濁酒。不再區分外物與自我,觀察自然的變化,這已經是第幾次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陳獻章在山中種樹、觀雨、與僧人共吟的甯靜生活。詩中“東崦芳菲已碧桃,更移紅杏佔西㘭”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植物的細心照料。通過“每逢好雨扶筇看,不要先生抱甕澆”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勞動的尊重。最後兩句“與一野僧吟憩石,無諸俗事坐持醪。不將物我來分別,觀化於今是幾遭”則躰現了詩人超脫物我、與自然和諧共処的哲學思想。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追求自然、超脫世俗的理想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