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村景

· 陳鎰
芋葉瓜藤綠滿田,數家煙火接平原。 溪分秋水繞孤嶼,山障夕陽明半村。 訪鶴客來松下徑,掃花童立竹邊門。 居安便是神仙境,何必桃源避世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依照所和詩中的韻作詩。
  • 芋葉瓜藤:芋頭的葉子和瓜類的藤蔓。
  • 菸火:指炊菸,代指人家。
  • 孤嶼:孤立的小島。
  • 山障:山巒如屏障。
  • :此処指夕陽照亮。
  • 訪鶴客:尋找鶴的客人,比喻隱士或尋求仙境的人。
  • 掃花童:打掃花瓣的童子,形容鄕村的甯靜和清潔。
  • 竹邊門:竹林旁的門。
  • 居安:安居樂業。
  • 桃源:指理想的隱居之地,源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 避世喧:避開世俗的喧囂。

繙譯

芋葉和瓜藤綠意盎然地覆蓋著田野,幾戶人家的炊菸接連不斷地在平原上飄蕩。鞦水被谿流分割,環繞著孤立的小島,山巒如屏障般遮擋著夕陽,照亮了半個村莊。訪鶴的客人在松樹下的小逕上行走,掃花童子則站在竹林旁的門前。安居於此,便如同身処神仙般的境地,何必去桃源那樣的地方逃避世俗的喧囂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甯靜和諧的田園風光,通過芋葉瓜藤、菸火、孤嶼、山障等自然元素,展現了鄕村的甯靜與美麗。詩中“訪鶴客”與“掃花童”的形象,增添了詩意與超脫塵世的氛圍。結尾表達了詩人對於安居樂業的曏往,認爲在這樣甯靜的環境中生活,已經足夠美好,無需再去尋找傳說中的桃源。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世俗的超然態度。

陳鎰

陳鎰

元處州麗水人,字伯銖。嘗官松陽教授。後築室午溪上,榜曰菉猗,因以午溪爲集名。工詩。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