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朱桓編修海道之音

· 張昱
命酒徵歌記往年,玉堂遂有夢相牽。 魚緘尺素雖雲密,事載空言始可憐。 季世人材思管樂,盛時戎馬說幽燕。 張騫慣識天河路,俯仰乾坤一慨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堂:指翰林院,古代文學家、學者聚集之地。
  • 魚緘尺素:指書信,古代書信用魚形的封緘和尺長的素絹。
  • 尺素:古代書寫用的一尺長的白絹,常用於書信。
  • 季世:末世,指一個時代的末期。
  • 管樂:指管仲和樂毅,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 幽燕: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河北省一帶。
  • 張騫:西漢時期的著名探險家,曾出使西域。
  • 天河:即銀河。

翻譯

記得往年我們在玉堂中舉杯歌唱,如今那美好的日子只能在夢中追憶。 雖然書信往來頻繁,但那些空洞的言辭終究讓人感到悲哀。 在這個末世,人們渴望像管仲和樂毅那樣的人才,而在盛世,人們談論的是幽燕的戰馬。 張騫熟悉通往天河的路,我俯仰天地,不禁感慨萬千。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往昔玉堂歡聚的懷念,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留戀和對現實的不滿。詩中「魚緘尺素雖雲密,事載空言始可憐」一句,深刻揭示了書信往來雖多,但內容空洞,無法慰藉內心的孤獨和無奈。後兩句通過對季世和盛時的對比,以及對張騫探險精神的讚美,展現了詩人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感慨和對英雄人物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代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思考。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