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具庵,自灤京回

· 張昱
慧師新自上京回,壞色袈裟染劫灰。 河漢路遙難載石,蓬萊水淺不勝杯。 已知道骨鶴同瘦,無復機心鷗可猜。 去把西江都吸盡,卻從馬祖問如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慧具庵:指慧師所居的庵堂。
  • 灤京:即灤河附近的京城,可能指元大都(今北京)。
  • 壞色袈裟:指袈裟顏色陳舊或破損,袈裟是僧人的法衣。
  • 劫灰:佛教中指世界毀滅後留下的灰燼,比喻災難後的殘跡。
  • 河漢路遙:比喻路途遙遠,河漢指銀河。
  • 蓬萊:傳說中的仙境。
  • 不勝杯:指酒杯太小,無法盛下更多的酒,比喻能力有限。
  • 道骨鶴同瘦:比喻修行高深的人身體瘦弱,如同鶴一般。
  • 機心:指心機、計謀。
  • 鷗可猜:鷗鳥可以猜測人的心思,比喻心無城府,容易被人看透。
  • 西江:指西方的江河,比喻佛法深廣。
  • 馬祖:指唐代禪宗高僧馬祖道一。
  • 如來:佛教中指佛陀,即釋迦牟尼佛。

翻譯

慧師剛從上京回來,他的袈裟顏色陳舊,彷彿沾染了劫後的灰燼。銀河般遙遠的路途難以攜帶石頭,蓬萊仙境的水淺得連酒杯都裝不下。他已經知道修行高深的人身體會變得像鶴一樣瘦弱,不再有心機,連鷗鳥都能猜透他的心思。他去吸取了西方江河般深廣的佛法,然後向馬祖道一請教如來佛的教誨。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慧師從京城歸來的情景,通過袈裟、路途、仙境等意象,展現了慧師修行的艱辛與超脫。詩中「道骨鶴同瘦」一句,巧妙地將修行者的形象與鶴相聯繫,突出了其清瘦的形象和高潔的品質。後兩句則表達了慧師對佛法的深入追求和向高僧請教的虔誠態度,體現了其對佛法的無限嚮往和追求。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