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中暮歸

· 張翥
扶桑銅柱若爲標,南望兵氛久未銷。 秋水漲河初放鱷,晚煙籠樹盡鳴梟。 枕戈未睹棲於越,舞羽曾聞格有苗。 河北諸侯總戎翰,好宣忠力佐皇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監中暮歸:在監獄中傍晚歸來的意思。
  • 扶桑銅柱:扶桑,古代神話中的東方國名,銅柱,傳說中的天柱,這裏指遙遠的邊疆。
  • 若爲標:若,如何;爲標,作爲標誌。
  • 兵氛:戰爭的氣氛。
  • 漲河:河水上漲。
  • 放鱷:釋放鱷魚,比喻釋放兇猛的敵人。
  • 晚煙籠樹:傍晚的煙霧籠罩着樹木。
  • 鳴梟:梟,即貓頭鷹,鳴梟指貓頭鷹的叫聲,常用來象徵不祥或預示災難。
  • 枕戈:枕着兵器,形容時刻準備戰鬥。
  • 棲於越:棲,居住;越,古代國名,這裏指邊遠地區。
  • 舞羽:古代的一種舞蹈,用以祈求和平或慶祝勝利。
  • 格有苗:格,感化;有苗,古代的一個部落,這裏指邊疆的民族。
  • 河北諸侯:指黃河以北的各地方勢力。
  • 總戎翰:總,統領;戎翰,指軍事文書,這裏指軍事指揮。
  • 好宣忠力:好,應該;宣,宣揚;忠力,忠誠與力量。
  • 皇朝:指當時的朝廷。

翻譯

在監獄中傍晚歸來,望着遙遠的邊疆,扶桑的銅柱如何能作爲標誌,南方的戰爭氣氛久久未消。秋天的河水上漲,彷彿釋放了兇猛的敵人,傍晚的煙霧籠罩着樹木,到處是貓頭鷹的叫聲。雖然時刻準備戰鬥,但未能安居邊遠之地,曾經聽說通過舞蹈祈求和平,感化了邊疆的民族。黃河以北的各地方勢力,應該統領軍事指揮,宣揚忠誠與力量,輔助朝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監中暮歸時的所見所感,通過對邊疆戰亂、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國家忠誠的情感。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扶桑銅柱」、「秋水漲河」、「晚煙籠樹」等,構建了一幅邊疆戰亂與自然景觀交織的畫面。同時,通過對「枕戈」、「舞羽」等歷史典故的引用,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深度。最後,詩人呼籲河北的諸侯們應宣揚忠誠與力量,輔助朝廷,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忠誠精神的推崇。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