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立春,在壬戌十二月二十五日

· 張昱
一歲兩春應是閏,自題春帖自相憐。 苟全性命君之賜,痛念文章兒不傳。 隨俗辛盤惟赤手,省思舊物只青氈。 土牛雖送餘寒在,未可重裘換薄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癸亥: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壬戌: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比癸亥早一年。
  • 春帖:春節期間貼的對聯或春聯。
  • 苟全:勉強保全。
  • 性命:生命。
  • 痛念:深切地思念。
  • 文章:指詩文作品。
  • :流傳。
  • 隨俗:順應習俗。
  • 辛盤:春節期間的食品,通常指五辛盤,包括蔥、蒜、韭、蓼蒿、芥五種辛辣蔬菜。
  • 赤手:空手。
  • 省思:反省,思考。
  • 舊物:舊時的物品。
  • 青氈:青色的氈子,比喻舊物或家傳的物品。
  • 土牛:古代立春時用泥土製成的牛,用以象徵春耕的開始。
  • 餘寒:剩餘的寒冷。
  • 重裘:厚重的皮衣。
  • 薄綿:薄薄的棉衣。

翻譯

一年中兩次立春,這應該是閏年的現象,我自己題寫的春聯,自己看着也覺得可憐。勉強保全了性命,這是君王的恩賜,但我深切地思念着我的詩文作品,卻未能流傳。順應習俗,我只能空手擺上辛盤,反省思考舊時的物品,只剩下那青色的氈子。雖然立春時送走了土牛,但剩餘的寒冷還在,我還不能將厚重的皮衣換成薄薄的棉衣。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立春之際的感慨與自省。詩中,「一歲兩春」點明瞭閏年的特殊現象,而「自題春帖自相憐」則透露出作者的孤獨與自憐。後句「苟全性命君之賜」反映了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君王的感激,而「痛念文章兒不傳」則流露出對未能流傳的詩文作品的遺憾。詩的結尾,通過對「土牛」和「餘寒」的描寫,暗示了春天的到來雖然帶來了希望,但寒冷的餘威仍在,生活的艱辛依舊。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展現了作者在特殊時節的複雜心境。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