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友齋十歌

西京以還十九首,東周而上三百篇。檀弓魯論諸國策,其言雖貴人茫然。 豈無五車載惠子,尺炬並付驪山煙。我生何幸雪未顛,著成百二十萬言。 毋論愛者似雞肋,在我亦足成蝸涎。何必要什襲藏名山,何必要咸陽市上千金懸。 歸去來,一壺美酒抽一編,讀罷一枕牀頭眠。天公未喚債未滿,自吟自寫終殘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西京:指西漢都城長安。
  • 十九首:指《古詩十九首》,漢代無名氏作品。
  • 東周:指周朝晚期。
  • 三百篇:指《詩經》,共305篇。
  • 檀弓:《禮記》中的一篇。
  • 魯論:指《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 國策:指《戰國策》,記載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策略的書籍。
  • 五車:指學識淵博,典出《莊子·天下》。
  • 惠子:即惠施,戰國時期哲學家。
  • 尺炬:指書籍,典出《史記·秦始皇本紀》。
  • 驪山菸:指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事。
  • 雞肋:比喻無多大意味、但又不忍捨棄之事物。
  • 蝸涎:比喻微小、無足輕重的努力。
  • 什襲藏名山:指將珍貴書籍深藏不露。
  • 鹹陽:秦國都城。
  • 千金懸:指懸賞千金以求得珍貴書籍。
  • 歸去來:廻歸田園生活的意象。
  • 抽一編:抽出一本書來閲讀。
  • 天公未喚債未滿:天命未盡,責任未了。

繙譯

自從西漢長安以來的《古詩十九首》,到東周時期的《詩經》三百篇,再到《檀弓》、《論語》、《戰國策》等,這些書籍雖然內容重要,但人們卻感到茫然。難道沒有像惠子那樣學富五車的人,卻衹能將書籍付之一炬,如同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驪山菸一般。我何其幸運,在頭發未白之前,完成了百二十萬字的著作。不必說這些作品對我來說如同雞肋,即使對我自己而言,也衹是微不足道的努力。何必非要將這些書籍深藏名山,何必非要像在鹹陽那樣懸賞千金以求得。廻歸田園,一壺美酒,抽出一本書來閲讀,讀完後在牀頭安然入睡。天命未盡,責任未了,我自顧自地繼續寫作,直到晚年。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古代文化遺産的尊重與思考,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己著作的態度。詩中,王世貞通過對古代文獻的提及,展現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歷史的深刻理解。他將自己的著作與古代經典相比較,既表達了對個人成就的自豪,也流露出對知識傳承的無奈。最後,他選擇了廻歸簡樸的生活,享受閲讀與寫作的樂趣,躰現了對個人精神追求的堅持和對世俗名利的超然態度。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