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林寺尋講經臺,循香爐峯側下山

千尺飛蘿手自援,鳴泉處處弄潺。半峯棲霧逢僧溼,絕徑穿雲見虎閒。 岸幘正宜岩石上,褰衣時傍竹林間。夕陽翠看尤好,去路心知是下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千尺飛蘿:形容藤蘿高懸,如同飛翔一般。
  • 鳴泉:發出聲響的泉水。
  • 弄潺:形容泉水流動的聲音。
  • 半峰棲霧:山峰半腰被霧氣籠罩。
  • 逢僧溼:遇到僧人,僧人的衣服因霧氣而溼潤。
  • 絕逕穿雲:險峻的小路穿過雲霧。
  • 見虎閑:看到老虎悠閑地行走。
  • 岸幘:將頭巾推起,露出額頭,形容不拘小節的樣子。
  • 褰衣:提起衣裳。
  • 夕陽翠看尤好:夕陽下的山色顯得更加美麗。
  • 去路心知是下山:心裡明白這是下山的路。

繙譯

我親手攀援著高懸的千尺藤蘿,耳邊是処処鳴泉的潺潺水聲。山峰半腰被霧氣籠罩,遇到僧人,他的衣服因霧氣而溼潤;險峻的小路穿過雲霧,我看到老虎悠閑地行走。我隨意地將頭巾推起,露出額頭,坐在巖石上;有時提起衣裳,漫步在竹林間。夕陽下的山色顯得更加美麗,我心裡明白這是下山的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大林寺尋訪講經台後,沿著香爐峰側下山的經歷。詩中通過“千尺飛蘿”、“鳴泉処処”等自然景象,展現了山中的幽靜與神秘。同時,“逢僧溼”、“見虎閑”等細節描寫,增添了旅途的生動與趣味。最後,“夕陽翠看尤好”一句,以夕陽下的山色作結,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訢賞和對旅途的畱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豁達態度。

王慎中

王慎中

明福建晉江人,字道思,初號南江,更號遵巖。嘉靖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在職與諸名士講習,學大進。令詔簡部屬爲翰林,衆首擬慎中,大學士張璁欲見之,固辭不赴,乃稍移吏部郎中。官終河南參政,以忤夏言落職歸。古文卓然成家,師法曾、王,與唐順之齊名,而自以爲過之。詩體初宗豔麗,工力深厚,歸田後攙雜講學,信筆自放。有《遵巖集》。 ► 10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