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九華

蓮花峯頂息徵輪,覺海慈航幾問津。 九子已非前度客,千秋還有再來人。 身閒始得逃名趣,心了方知出世因。 歷盡天台又南嶽,六根何地可尋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徵輪:指遠行的車輛。
  • 覺海慈航:比喻佛法如海,能救渡衆生脫離苦海。
  • 九子:指九華山的九個山峯,這裏比喻時間的流逝和變遷。
  • 千秋:千年,形容時間長久。
  • 身閒:身心閒適,無拘無束。
  • :明白,領悟。
  • 出世因:指出家修行的原因。
  • 天台:指天台山,佛教名山之一。
  • 南嶽:指南嶽衡山,五嶽之一。
  • 六根:佛教術語,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
  • 尋真:尋求真理或真諦。

翻譯

在蓮花峯頂停下遠行的車輛,感受到佛法如海,能救渡衆生。九華山的峯巒已不是昔日所見,但千年之後仍有後來者。身心閒適,才能體會到逃避名利的樂趣,心領神會,方知出家修行的真正原因。歷經天台山與南嶽衡山,通過六根去何處尋找真理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遊歷九華山時的深刻感悟。詩中,「蓮花峯頂息徵輪」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沉醉,而「覺海慈航」則體現了對佛法的敬仰。通過「九子已非前度客,千秋還有再來人」,詩人表達了對時間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感慨。後兩句則反映了詩人對修行生活的嚮往和對真理的追求。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凝練,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洞察和對精神追求的執着。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