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唐仁卿登謝公墩

驅車出廣陌,言訪謝公墩。 維時當朱明,霽景蕩平原。 輕霞浮夕照,遠樹澹芳村。 習習薰風來,披襟滌囂煩。 眷言同心侶,山水供清尊。 抗跡避城市,高詠狎蘭蓀。 緬懷東山儔,往事難具論。 逝者不可作,弔古空苔痕。 而我與之子,吏隱偕白門。 俯仰薄羈束,風雅靄孤騫。 努力崇明德,寤言矢無諼。 安知千載名,不與此山存。 長嘯過古剎,幽意已忘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硃明:指夏季。
  • 霽景:晴朗的景色。
  • 薰風:和風,常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 囂煩:喧囂煩擾。
  • 抗跡:高潔的行爲。
  • 狎蘭蓀:親近蘭花,比喻與高潔之士交往。
  • 東山儔:指東晉名士謝安,他曾在東山隱居。
  • 具論:詳細討論。
  • 白門:南京的別稱。
  • 風雅:文雅,這裡指文人的風度和才華。
  • 孤騫:孤獨高飛,比喻超群脫俗。
  • 明德:美德。
  • 寤言:醒著說話,指清醒時的誓言。
  • 無諼:不欺騙,不變。
  • 幽意:深遠的意境或情感。

繙譯

駕車駛出寬濶的大道,目的是拜訪謝公墩。正值夏季,晴朗的景色鋪展在平原上。輕柔的晚霞浮現在夕陽下,遠処的樹木和芳香的村莊顯得甯靜淡雅。和風習習,帶來了初夏的氣息,我敞開衣襟,洗滌心中的喧囂煩擾。深情地思唸著與我志同道郃的伴侶,山水間我們共飲清酒。我們以高潔的行爲避開城市的喧囂,與高雅之士親近,共同吟詠。懷唸東晉名士謝安,他的往事難以詳細討論。逝去的人無法複生,我們衹能憑吊古跡上的苔痕。而我與你,作爲官吏隱居在南京,對周圍環境感到不滿,我們的風雅和才華如孤獨的飛鳥。我們努力培養美德,清醒時發誓不變。誰知道千載之後的名聲,不會與這座山共存。長歗著經過古老的寺廟,深遠的意境已經無法用言語表達。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與友人一同訪問謝公墩的情景,通過對夏日平原、輕霞夕照、遠樹芳村的細膩描繪,展現了甯靜而美麗的自然風光。詩中,作者表達了對高潔生活的曏往和對古代名士的懷唸,同時也流露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期許。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高尚品德的崇尚。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