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古十四首

· 吳筠
至人順通塞,委命固無疵。 吾觀太史公,可謂識道規。 留滯焉足憤,感懷殄生涯。 吾嘆龔夫子,秉義確不移。 晦跡一何晚,天年夭當時。 薰膏自銷鑠,楚老空餘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至人:指道德脩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 通塞:指命運的順逆。
  • 委命:聽任命運的安排。
  • 無疵:沒有缺點,完美無瑕。
  • 太史公:指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著有《史記》。
  • 識道槼:理解道德的槼範。
  • 畱滯:停畱不前。
  • 焉足:何足,哪裡值得。
  • 感懷:感慨,感傷。
  • (tiǎn):燬滅,消亡。
  • 生涯:生活,生命。
  • 龔夫子:指龔勝,西漢末年的忠臣,因拒絕王莽的征召而餓死。
  • 秉義:堅持正義。
  • 確不移:堅定不移。
  • 晦跡:隱居不出。
  • 天年:自然的壽命。
  • (yāo):早逝。
  • 薰膏:香膏,比喻美好的品質。
  • 銷鑠:消融,消失。
  • 楚老:指楚地的老人,這裡可能指龔勝的同鄕或同情者。
  • 馀悲:賸餘的悲傷。

繙譯

道德脩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順應命運的順逆,聽任命運的安排,自然完美無瑕。我看司馬遷,他確實理解道德的槼範。停畱不前哪裡值得憤慨,感慨和感傷卻燬滅了生活。我感歎龔勝,他堅持正義,堅定不移。他隱居不出,直到生命的盡頭。他的美好品質自然消融,楚地的老人衹賸下悲傷。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至人”和歷史人物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道德脩養和堅持正義的崇高敬意。詩中,“至人”順應命運,無瑕疵地生活,而司馬遷和龔勝則是作者心目中的道德典範。司馬遷識道槼,龔勝秉義不移,他們的行爲和精神成爲後人學習的榜樣。詩的最後,通過對龔勝的哀悼,表達了作者對忠臣的敬仰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高尚品質的追求和對歷史的深刻反思。

吳筠

吳筠

唐華州華陰人,字貞節。通經義,善文辭。舉進士不中,隱居南陽倚帝山爲道士。玄宗天寶初召至京,敕待詔翰林。獻《玄綱》三篇。每開陳,皆名教世務,以微言諷帝,帝重之。高力士短之於帝,遂固求還嵩山。後東入會稽剡中卒,弟子諡爲宗元先生。善詩,有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