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聞笛

· 李益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拼音

譯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喚春回大地,被謫遷的人彼此對望不禁淚溼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無數大雁,還沒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飛。

注釋

寒山:地名,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是東晉以來淮泗流域的戰略要地,屢爲戰場。 遷客:指遭貶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貶謫,也屬“遷客”之列。 相看:一作“相逢”。

這首詩寫淮北初春之夜在軍中聞笛所引起的思歸之情。作者通過從眼前景物到想象傳說,從寒山笛聲到遷客,到洞庭群雁夜飛,在一系列具體形象的疊現之中,表現出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詩以人喚春歸始,而以雁盡北飛結,人留雁歸,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顯得哀婉傷感,寄意深遠。 這首詩前二句寫聞笛。此時,春方至,山未青,夜猶寒,而軍中有人吹笛,彷彿是那羌笛淒厲地呼喚春歸大地,風光恰似塞外。這笛聲,這情景,激動士卒的鄉愁,更摧折着遷客,不禁悲傷流淚,渴望立即飛回北方中原的家鄉。於是,詩人想起那大雁北歸的傳說。每年秋天,大雁從北方飛到湖南衡山回雁峯棲息過冬。來年春天便飛回北方。後二句即用這個傳說。詩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飛的心情,也極其羨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飛的自由,所以說“不待天明盡北飛”。與大雁相比,遷客卻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歸。這裏蘊含着遺憾和怨望:遷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還沒有隨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來到。 詩人以恍惚北方邊塞情調,實寫南謫遷客的怨望,起興別緻有味;又借大雁春來北飛,比託遷客欲歸不得,寄喻得體,手法委婉,頗有新意。而全詩構思巧妙,感情複雜,形象跳躍,針線緻密。題曰“春夜聞笛”,前二句卻似乎在寫春尚未歸,所以有人“吹笛喚春歸”,而遷客不勝其悲;後二句一轉,用回雁峯傳說,想象笛聲將春天喚來,一夜之間,大雁都北飛了。這一切都爲笛聲所誘發,而春和夜是興寄所在,象徵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後二句之間,從眼前景物到想象傳說,從現實到希望,從寒山笛聲到遷客,到洞庭群雁夜飛,在這一系列具體形象的疊現之中,動人地表現出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喚春歸始,而以雁盡北飛結,人留雁歸,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有不盡的怨望,含難言的惆悵。 王之渙《涼州詞》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氣概。李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其實相同,不過是說春風不到江南來。所以情調略似盛唐邊塞詩,但它多怨嘆之情而少豪邁之氣,情調遜於王詩。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別具風致。這正是中唐詩歌的時代特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寒山:冷落寂靜的山。
  • 遷客:被貶謫之人,這裏指詩人自己。讀音:(qiān kè)

翻譯

在這冷落寂靜的山中,吹響笛聲呼喚春天歸來,我這被貶謫的人看着,淚水沾滿了衣裳。 洞庭湖的一夜之間,有無數的大雁,它們不等天亮就全都向北飛去。

賞析

這首詩以春夜聞笛爲背景,抒發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和思歸之情。首句「寒山吹笛喚春歸」,營造出一種清冷的氛圍,同時笛聲也喚起了人們對春天的嚮往和對美好時光的回憶。「遷客相看淚滿衣」,則直接表達了詩人作爲被貶謫之人的愁苦和無奈,淚水沾滿衣裳,形象地表現了他內心的痛苦。後兩句「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通過描寫大雁在一夜之間全部北飛的情景,暗示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渴望歸去的心情。整首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將詩人的情感與自然景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李益

李益

李益,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洛陽。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