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聽著猿啼內心不盡的憂愁,離開家鄉時間太長我如同一隻失去纜船的小舟四處飄泊。
最爲可憐的是我如孤雁獨自南飛大海,於是羨慕雙溪還知道嚮北而流。
崔侍御您屢次解下陳蕃之榻來招待我,我這匆匆過客卻難以登臨謝脁樓。
此處您我別離就如同落葉飄飛,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飛散而去。
注釋
崔侍御:即崔成甫,長安人,開元中進士及第,任祕書省校書郎,轉馮翊縣尉、陝縣尉,後攝監察御史,天寶五年,爲李林甫所排擠,貶黜湘陰,乾元元年卒(見郁賢皓《李白叢考》)。
宛溪:在安徽宣城。
去國:指離開長安。
不繫舟:比喩漂泊不定。《莊子·列御寇》:“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一雁飛南海:喩崔成甫之返湘陰。
雙溪:在宣城東土山下。嘉靖《寧國府志》:”城東八里曰土山……由土山北流者爲雙溪。“此句有思念朝廷之意。
高人:指崔成甫。
陳蕃:指宇文太守。
陳蕃榻:《後漢書·徐穉傳》:“時陳蕃爲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穉不免之,旣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穉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這句是説宇文太守屢次宴請崔成甫。據郁賢皓《李白叢考》説:“這位宇文太守經常清崔成甫陪同登高賦濤,當是崔成甫遭遇的同情者。”
謝脁樓:在宜城縣陵陽山上,爲南齊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
敬亭:指敬亭山,在宣城縣北,又名昭亭山。李白有五絶《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衹有敬亭山。”
序
《寄崔侍御》是唐代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二年秋在金陵(今江蘇南京)時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中詩人將感喟身世與抒寫友情交織,前半部分寫詩人離別故鄉而獨行,後半部分寫與崔侍御相見及相離,幷抒發相思之情。
賞析
這首詩前二句點明地點、時間、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畫面,渲染出凄凉的氛圍。秋夜是凄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爲凄寒;離別是令人傷感的,而在離別之前的夜晚,目睹滿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則尤爲傷感。詩人將離開故地稱爲“去國’’,見出詩人對宣城依戀之深;把將要開始的漫遊比作“不繫舟’’,顯見詩人在此地衹是短暫的停畱;停畱短而依戀深,烘託內心的矛盾、痛苦。
三、四兩句緊承上文,進一步展示詩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飛,故有“獨憐”之嘆;又由南飛之雁的孤獨,轉生“卻羨"雙溪“北”流之感。這裏,詩人通過一“南”一“北”,一“憐”一“羨”,曲折地表達了不願南行,卻衹得南行;渴望北歸,又無法北歸的複雜情感。
五、六兩句宕開一筆,藉陳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同時,以“過客”回應篇首“不繫舟”,表明詩人确是行色匆匆,竟連最愛登臨的謝脁樓也難以光顧了。最後兩句正面揭示題旨,用落葉爲喩,點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裏的敬亭山分別了,其中寓有無限飄零之感,增添了全詩的悲凉色彩。
這首詩格調略顯低沉,和詩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關。從表現手法上看,全詩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勁直之氣,極耐人咀嚼品味。中間兩聯對仗嚴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勢。結語處以形象化的比喩,境界清空、淡遠,有不盡之思。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宛溪:在今安徽宣城。
- 去國:離開京都。國,京都。
- 陳蕃榻:後漢陳蕃爲豫章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徐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這裏用陳蕃的典故,指崔侍御禮賢下士。
- 謝朓樓:在今安徽宣城陵陽山。
翻譯
在宛溪的霜夜聽着猿猴的哀愁鳴叫,離開京城長期就像那沒有繫纜的船隻。只憐憫那一隻大雁飛向南海,卻羨慕雙溪能夠向北流淌。高尚的人屢次爲有才之士鋪設坐榻,路過的人難以登上那謝朓樓。在這裏分別就如同落葉一般,每日都在敬亭山的秋天裏分散。
賞析
這首詩圍繞着與崔侍御的離別,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首聯寫詩人身處宛溪霜夜之境,以「不繫舟」暗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狀態。頷聯通過「一雁」「雙溪」的對比,進一步烘托出孤獨與羨慕之情。頸聯以典故暗示崔侍御的好客與自己的懷才不遇。尾聯以落葉喻分別,強調了別離的頻繁和無奈,也點出此時正值敬亭山的秋天,使整首詩的氛圍更顯淒涼。此詩情深意切,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感慨與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