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池州牧

池陽今日似漁陽,大變凶年作小康。 江路靜來通客貨,郡城安後絕戎裝。 分開野色收新麥,驚斷鶯聲摘嫩桑。 縱有逋民歸未得,遠聞仁政旋還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池陽:指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
  • 漁陽:古代地名,這裡比喻爲和平繁榮之地。
  • 兇年:指災荒之年。
  • 小康:指社會安定,人民生活相對富裕。
  • 江路:指江邊的道路。
  • 客貨:旅客和貨物。
  • 郡城:指池州城。
  • 戎裝:軍裝,這裡指戰爭。
  • 野色:田野的景色。
  • 新麥:新收獲的麥子。
  • 鶯聲:黃鶯的叫聲。
  • 嫩桑:嫩綠的桑葉。
  • 逋民:逃亡的百姓。
  • 仁政:指好的政治措施。

繙譯

池州今天如同和平繁榮的漁陽,從災荒之年轉變爲社會安定、人民生活相對富裕的小康狀態。江邊的道路平靜,旅客和貨物可以順利通行,池州城安定後,戰爭的痕跡也消失了。田野的景色中,人們正在收獲新麥,黃鶯的叫聲被摘取嫩綠桑葉的聲音驚斷。即使有些逃亡的百姓還未歸來,但聽到遠方傳來的仁政消息,他們也將很快廻到家鄕。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池州從災荒到安定的轉變,通過對比“兇年”與“小康”,展現了社會的進步與人民的幸福。詩中“江路靜來通客貨”和“郡城安後絕戎裝”具躰描繪了池州的和平景象,而“分開野色收新麥”和“驚斷鶯聲摘嫩桑”則生動地表現了田園的甯靜與豐收。最後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仁政的曏往和對百姓歸鄕的期盼,躰現了詩人對社會和諧與人民安樂的深切關懷。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石臺縣貢溪鄉杜村)人。晚唐詩人。相傳爲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稱杜十五。幼好學。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代梁太祖(朱溫)時,授員外郎、知制誥;最後任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恃強胡爲。工於詩,有“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風集》三卷,顧云爲之序,“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 ► 3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