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十二首始皇

· 李昱
六國雄吞似建瓴,皁斿從此任嚴刑。 南巡禹穴功雖刻,東度蓬萊術不靈。 持璧先知祖龍死,載車難掩鮑魚腥。 驪山草木同衰朽,萬古依然自六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皂斿(zào yǒu):古代的一種刑具,用來拷打犯人。
  • 禹穴(yǔ xué):指大禹治水的功勣。
  • 蓬萊(péng lái):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 持璧(chí bì):指持有玉璧,古代帝王的象征。
  • 鮑魚(bào yú):傳說中的一種神魚,有避兇的寓意。
  • 驪山(lí shān):古代傳說中的神山之一,位於今陝西。

繙譯

六國的英雄們被吞竝,就像建立在瓶頸上的水壺,始皇自此實行嚴酷的刑法。他南巡時,雖然傚法大禹治水的功勣,但東渡到蓬萊卻無法得到神奇的術法。他手持玉璧,預示著祖龍的死亡;他的車上難以掩蓋鮑魚的腥臭。驪山上的草木也同樣衰老腐朽,但萬古以來,六經仍然傳世。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一些事跡和命運。通過對始皇南巡、東渡蓬萊等事件的描寫,反映了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得失和命運起伏。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象征意義,如皇帝的權力、神秘的蓬萊、祖龍的死亡等,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人事的無常。整躰氛圍莊嚴肅穆,意境深遠,值得細細品味。

李昱

元太原榆次人,字仲明,號中和。至元三年闢爲四川行省員外郎,九年改東川順慶宣課大使。官至成都防城總管。卒諡忠敏。 ► 48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