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 黃玠
絺疵諌智伯,范增說項羽。 豈不懷盡忠,所事非其主。 明哲思保身,見幾常遠去。 毋爲守污辱,白骨怨黃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絺疵(chī cī):古代指細葛佈。
  • (jiàn):同“諫”,勸諫。
  • 智伯:春鞦時期晉國的一位權臣,以智謀著稱。
  • 範增:秦末漢初的著名謀士,曾輔佐項羽。
  • (shuì):勸說,說服。
  • 項羽:秦末起義軍領袖,後自立爲西楚霸王。
  • 明哲:明智的人。
  • 見幾:預見事物的微妙變化。
  • 汙辱:侮辱,恥辱。
  • 黃土:指埋葬之地,也泛指死亡。

繙譯

就像絺疵勸諫智伯,範增說服項羽那樣, 他們豈不是懷著盡忠之心, 衹是所侍奉的主人竝非明君。 明智的人思考如何保全自身, 常常能預見危機而遠離。 不要堅守著受辱的命運, 死後白骨埋怨黃土。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歷史人物絺疵和範增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對於忠誠與明哲保身的思考。詩中,“豈不懷盡忠,所事非其主”一句,深刻指出了忠誠的睏境,即盡忠的對象必須是值得的人。後句“明哲思保身,見幾常遠去”則強調了在亂世中,明智之擧是預見危機竝及時抽身。最後兩句“毋爲守汙辱,白骨怨黃土”則是對堅守無謂犧牲的批判,提醒人們要珍惜生命,避免無謂的犧牲。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於人生選擇的深刻見解。

黃玠

元慶元定海人,字伯成,號弁山小隱。黃震曾孫。幼勵志操,不隨世俗,躬行力踐,以聖賢自期。隱居教授,孝養雙親。晚年樂吳興山水,卜居弁山。卒年八十。有《弁山集》、《知非稿》等。 ► 37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