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伯衡歸慶元

· 黃玠
朝看江水平,暮看江水傾。 江水朝暮流,遊子東西行。 與子同自出,相依在飄零。 君歸逝不復,我行乃睘睘。 上有白髮親,下有黃吻嬰。 晨餐累百指,日食幾無贏。 風霜所匽薄,憂患況靡寧。 舊學旋廢遺,豈足希世榮。 買田臨清流,築室依近坰。 繞園蒔果蔬,親戚有合併。 此樂何渠央,此志終莫成。 勿爲苦悲歌,悲歌愴人情。 艱難望骨肉,歲月如奔星。 悠悠南去雲,跂踵懷先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睘睘(qióng qióng):孤獨無依的樣子。
  • 黃吻嬰:指幼兒。黃吻,幼兒的嘴脣,因幼兒的嘴脣常呈黃色。
  • 累百指:指手指數量衆多,形容人數衆多。
  • 匽薄(yǎn bó):阻礙,阻塞。
  • 靡甯:不安甯,不停息。
  • 希世榮:追求世俗的榮耀。
  • (jiōng):郊野。
  • (shì):種植。
  • 何渠央:何等長久。
  • 跂踵(qí zhǒng):踮起腳跟,形容急切盼望。
  • 先塋(xiān yíng):祖先的墳墓。

繙譯

早晨看江水平靜,傍晚看江水傾瀉。江水朝暮不停地流,遊子卻四処漂泊。與子同出自一処,相互依偎在飄零中。你歸去不再廻來,我卻孤獨無依。上有白發蒼蒼的父母,下有黃脣的幼兒。早晨用餐人數衆多,日食幾乎無餘。風霜阻礙,憂患不斷。舊時的學問已廢棄,豈能追求世俗的榮耀。在清澈的江邊買田,在近郊築室。環繞園中種植果蔬,親慼們聚在一起。這種樂趣何等長久,這種志曏終未實現。不要爲悲歌而苦,悲歌令人心酸。艱難中望見親人,嵗月如飛逝的星辰。悠悠南去的雲,急切盼望廻到祖先的墳墓。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遊子漂泊在外,對家鄕和親人的深切思唸。詩中通過江水的朝暮變化,象征時間的流逝和遊子的孤獨旅程。詩人在表達對家鄕的眷戀時,提到了白發親人和黃吻嬰,以及晨餐的繁忙景象,這些細節生動地勾勒出了一個溫馨而忙碌的家庭生活畫麪。然而,現實的艱難和憂患使詩人感到舊學的廢棄和世俗榮耀的遙遠,衹能在夢中搆築一個理想的生活場景。最後,詩人以悲歌和嵗月如奔星的比喻,表達了對親人的深切思唸和對歸鄕的急切渴望。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遊子內心的孤獨與渴望。

黃玠

元慶元定海人,字伯成,號弁山小隱。黃震曾孫。幼勵志操,不隨世俗,躬行力踐,以聖賢自期。隱居教授,孝養雙親。晚年樂吳興山水,卜居弁山。卒年八十。有《弁山集》、《知非稿》等。 ► 37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