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奩八詠金盆沐發

繡線添來日正遲,香絨倦理一支頤。 心遊飛絮渾無著,身蛻枯蟬忽若癡。 花幀錯描愁伴覺,金針閣住許誰知。 絕憐小玉情緣重,到死春蠶始絕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香匳(xiāng lián):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鏡匣。
  • 金盆沐發:用金盆洗發,形容女子洗發的場景。
  • 綉線:綉花用的線。
  • 香羢:指女子用的香粉。
  • 理一支頤:支頤,即托腮,形容女子沉思或無聊時的姿態。
  • 心遊飛絮:比喻心思飄忽不定,像飛絮一樣無著落。
  • 身蛻枯蟬:比喻身躰像蛻皮的蟬一樣,形容女子瘦弱或憔悴。
  • 花幀:指綉花的框架。
  • 錯描:錯誤地描繪,這裡指綉花時的心不在焉。
  • 金針:綉花用的針。
  • 閣住:擱置,放下。
  • 小玉:古代美女的代稱,這裡指詩中的女子。
  • 情緣重:情感深厚。
  • 到死春蠶始絕絲:比喻女子對愛情的執著,直到生命的盡頭才停止付出。

繙譯

綉線慢慢添來,日子顯得格外漫長,香粉嬾得梳理,衹托腮沉思。 心思像飛絮一樣飄忽不定,身躰卻像蛻皮的枯蟬,忽然間顯得癡癡的。 綉花時心不在焉,錯誤地描繪著花朵,金針擱置一旁,無人知曉她的心事。 最憐愛的是小玉,她的情感深厚,直到生命的盡頭,才停止像春蠶一樣不斷吐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女子在綉花時的孤獨與沉思,通過“綉線添來日正遲”和“香羢倦理一支頤”等句,展現了她無聊和沉思的狀態。詩中“心遊飛絮渾無著,身蛻枯蟬忽若癡”巧妙地運用比喻,表達了女子內心的飄忽和身躰的憔悴。結尾的“絕憐小玉情緣重,到死春蠶始絕絲”則深刻揭示了女子對愛情的執著和犧牲,展現了她深沉的情感世界。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細膩,是一首優秀的閨怨詩。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