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報恩寺讀東坡石刻

老石經劫壞,神物在處留。 元豐蘇長公,有倡當須酬。 莫作分別想,滄海粟影浮。 □生宇宙間,何許更九州。 文字千古映,醉墨楷法遒。 願杳五百年,華屋真山丘。 且從薊子訓,銅狄三千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元豐:宋神宗年號(1078-1085年)。
  • 蘇長公:指蘇軾,因其排行老大,故稱。
  • 滄海粟影浮:比喻人生短暫,如同滄海中的一粒粟米,影子般浮現。
  • □生宇宙間:原文中缺失一字,意指生命存在於廣闊的宇宙之中。
  • 華屋真山丘:華麗的房屋最終會變成真正的山丘,指一切繁華終將歸於塵土。
  • 薊子訓: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據說能預知未來。
  • 銅狄三千秋:銅狄,指銅製的狄人像,這裏比喻長久不變。三千秋,極言時間之長。

翻譯

古老的石頭經歷了無數劫難而損壞,但神奇的事物總會在某個地方留下。在元豐年間,蘇軾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作品一旦出現,就應當得到迴應。不要有分別心,人生短暫如同滄海中的一粒粟米,影子般浮現。生命存在於宇宙之間,又何必去計較九州的範圍呢?文字的光輝千古不滅,醉酒後書寫的墨跡楷書筆力遒勁。希望渺茫的五百年後,華麗的房屋最終會變成真正的山丘。姑且追隨薊子訓的預言,銅製的狄人像將歷經三千個秋天。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蘇軾石刻的讚美,表達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尊重和對時間流轉的感慨。詩中「老石經劫壞,神物在處留」展現了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傳承,而「文字千古映,醉墨楷法遒」則強調了文字的不朽與書法的藝術魅力。最後,詩人借用「銅狄三千秋」來象徵歷史的恆久,表達了對時間長河中個體生命短暫與文化永恆的深刻思考。

馮子振

馮子振

元攸州人。號海粟。博治經史,於書無所不讀。其爲文,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潤筆以俟,即據案疾書,隨紙多寡,頃刻輒盡。仕爲承事郎、集賢待制。 ► 1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