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鐃歌鼓吹曲十三篇其一聖徵啓

邗啓溝,汴通河,河之王鎧仗山積,血流波。前徒接戰盡倒戈,二三主將弁峨峨。 輸忠竭節心靡他,以彼取此類虞羅。由汴入濼入紅螺,嗟政不綱可奈何,自底滅亡可奈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邗啓溝:指邗溝,古代運河,位於今江囌省境內。
  • 汴通河:指汴河,古代重要水道,流經今河南省。
  • 鎧仗:鎧甲和兵器。
  • 山積:堆積如山。
  • 前徒:前方的士兵。
  • 倒戈:背叛,轉而攻擊自己人。
  • 二三主將:幾位主要將領。
  • 弁峨峨:指將領們戴著高高的帽子,形容其威嚴。
  • 靡他:無他,沒有其他選擇。
  • 虞羅:比喻陷阱或睏難。
  • 由汴入濼入紅螺:指從汴河進入濼水,再進入紅螺河,描述行軍的路線。
  • 不綱:失去控制,無法維持秩序。
  • 自底滅亡:從內部崩潰導致滅亡。

繙譯

邗溝開通,汴河流通,河上的王者鎧甲和兵器堆積如山,血流成河。前方的士兵接戰後紛紛倒戈,幾位主要將領戴著高高的帽子。 他們衹能盡忠竭力,別無選擇,就像是從陷阱中取得勝利。從汴河進入濼水,再進入紅螺河,感歎政治無法維持秩序,衹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滅亡。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古代戰爭的慘烈場景,通過“鎧仗山積,血流波”等生動形象的描述,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詩中“前徒接戰盡倒戈”一句,深刻揭示了戰爭中的背叛與混亂。後文通過描述行軍路線和政治失序,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統治者失職的批評。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時代動蕩的深刻洞察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