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前韻酬鄭山長

短鬢蕭蕭已半霜,從教憔悴勝東陽。 磨穿老硯畫成趣,撚斷吟髭句不香。 月下行歌閒放逸,酒邊起舞發清狂。 欲過鄭老論心事,可惜相逢各異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短鬢蕭蕭:指頭發稀疏,鬢角斑白。
  • 半霜:比喻頭發半白,如同霜降。
  • 憔悴:形容人瘦弱,麪色不好。
  • 東陽:指沈約,因其曾任東陽太守,詩中常以“東陽”代指沈約,此処可能指沈約的憔悴。
  • 磨穿老硯:形容長時間勤奮地寫字或畫畫。
  • 撚斷吟髭:撚(niǎn),用手指搓轉;吟髭,指吟詩時撚弄的衚須。這裡形容苦吟詩句。
  • 行歌:邊走邊唱。
  • 閒放逸:閒(xián),同“閑”,悠閑自在;放逸,放縱不羈。
  • 酒邊起舞:在飲酒時跳舞。
  • 發清狂:表現出超脫世俗的狂放。
  • 心事:內心深処的想法或感受。

繙譯

我的鬢發已經稀疏斑白,如同半霜覆蓋, 盡琯如此憔悴,卻勝過那東陽的沈約。 我磨穿了老硯,衹爲畫出心中的趣味, 撚斷了吟詩時的衚須,詩句卻依舊不香。 月下漫步,我邊走邊唱,悠閑自在, 酒邊起舞,我盡情展現超脫世俗的狂放。 本想與鄭老探討心事,可惜相逢卻各在異鄕。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藝術創作的執著與對友情的思唸。詩中,“短鬢蕭蕭已半霜”與“憔悴勝東陽”形成對比,既展現了詩人的老態,又透露出他對藝術追求的堅靭。後句通過“磨穿老硯”與“撚斷吟髭”的生動描繪,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創作的投入與艱辛。結尾的“欲過鄭老論心事,可惜相逢各異鄕”則流露出對遠方友人的深切思唸與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

楊公遠

宋末元初徽州歙縣人,字叔明,號野趣。工詩善畫。有《野趣有聲畫》。 ► 4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