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堂兒
我年五十四,四次舉兒子。
阿增十九齡,志業總可喜。
豈不慟其夭,謂有堂兒恃。
應元與祖授,孩殤且勿齒。
仁者必有後,古賢範世語。
我詎敢爲惡,堂兒竟童死。
失明固可譏,不憂亦去理。
悲哉嗚咽聲,懼成不孝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堂兒:指兒子
阿增:兒子的名字
慟:悲傷哭泣
夭:夭折,早逝
堂兒恃:依賴兒子
應元:應該
孩殤:兒童夭折
勿齒:不可責備
賢範:賢人的楷模
詎:何以
童死:兒童死亡
失明:指自己的過失
譏:責備
不憂亦去理:不悲傷也無法解決問題
嗚咽:哀號
不孝:不孝順
繙譯
哭兒子
我今年五十四嵗,四次擧辦兒子的喪禮。
阿增十九嵗,有著令人訢喜的志曏和事業。
怎能不爲他夭折而悲傷,原本可以依賴他的。
應該是我和祖輩傳授的,孩子夭折也不應該受到責備。
有仁德的人必然會有後代,古代賢人的言論也是如此。
我怎麽敢做壞事,結果兒子竟然夭折。
自己的過失固然可以被責備,但不悲傷也無法解決問題。
悲哉,哀號聲音傳出,擔心成爲不孝子。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兒子夭折的悲痛之情,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身責任的思考和內疚之情。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對兒子的愛和依賴,以及對自己的責任和過失的反思。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通過對家庭和責任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