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象鼎還江陵

三年棲息玉山岑,別淚應丹楓樹林。 作客總憐癡令冷,論交全識古人心。 分罌欲贈無餘粟,去榻雖懸不愧衾。 非是逢君話鄉土,微官幾月早抽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棲息:居住、停留。
  • 玉山岑:指高聳入雲的山峯。
  • 別淚:離別的淚水。
  • :映照。
  • 丹楓:紅色的楓葉。
  • 樹林:森林。
  • 作客:作爲客人。
  • 總憐:總是同情。
  • 癡令:指愚鈍的縣令。
  • 論交:談論交情。
  • 全識:完全瞭解。
  • 古人:古代的人。
  • 分罌:分酒。
  • 餘粟:剩餘的糧食。
  • 去榻:離開牀榻。
  • 雖懸:雖然空着。
  • 不愧衾:不辜負被子,意指保持清白。
  • 非是:不是。
  • 話鄉土:談論家鄉。
  • 微官:小官。
  • 幾月:多少個月。
  • 早抽簪:早日辭官歸隱。

翻譯

在玉山之巔居住了三年,離別的淚水映照着紅色的楓葉林。 作爲客人,我總是同情那愚鈍的縣令的冷清,談論交情,我完全瞭解古人的心意。 想要分酒贈予卻無多餘的糧食,離開牀榻雖然空着,但我保持清白,不辜負被子。 並非只是爲了談論家鄉,我這小官多少個月後,希望能早日辭官歸隱。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王象鼎的深情告別和對歸隱生活的嚮往。詩中,「三年棲息玉山岑」描繪了詩人與友人共同度過的時光,而「別淚應丹楓樹林」則通過寓情於景的手法,抒發了離別的哀愁。後兩句通過對「作客」與「論交」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古人情誼的理解。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官場的不滿和對歸隱生活的渴望,體現了其超脫世俗、嚮往自然的情懷。

區懷瑞

明廣東高明人,字啓圖。少有才,爲輔臣趙志皋所重。天啓七年舉人,授當陽縣知縣。時縣邑殘破不堪,蒞任後設義倉,興學校,招集逃亡,民得稍安,有政聲。後補平山令,告歸。有《趨庭稿》、《遊燕草》、《遊滁草》等。 ► 2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