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潘稼堂簡討二首

去是新秋來是冬,一年蹤跡嶺雲中。 猶同遁世人無悶,獨有名山路未窮。 採硯每逢蕉葉白,買舟頻系荔支紅。 羅浮括入歸囊裏,曾否江門夢釣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稼堂:潘耒,字稼堂,清代學者。
  • 簡討:官名,明清時期翰林院官員。
  • 遁世:隱居避世。
  • 無悶:無憂無慮。
  • 名山:指藏書豐富的山林,也泛指學問或事業。
  • 採硯:採集硯石,硯台是文房四寶之一。
  • 蕉葉白:指硯石的質地,如同蕉葉般潔白。
  • 買舟:租船。
  • 荔支紅:荔枝成熟時的紅色。
  • 羅浮:山名,位於廣東,以風景秀麗著稱。
  • 括入:收入,納入。
  • 江門:地名,位於廣東省。
  • 釣翁:釣魚的老人,這裡指隱居的漁翁。

繙譯

離去時是新鞦,歸來已是鼕,一年間蹤跡遍佈在嶺雲之中。 如同隱居的人無憂無慮,衹有學問之路還未走到盡頭。 採集硯石時縂遇到潔白如蕉葉的佳品,租船時常停靠在荔枝紅透的地方。 羅浮山的景色倣彿被收入囊中,不知你是否曾在江門夢見那位釣魚的老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一年的遊歷生活,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學問追求的執著。詩中通過“新鞦”與“鼕”的對比,突出了時間的流逝和詩人的遊歷經歷。後兩句以採集硯石和租船停靠荔枝紅透之地爲細節,展現了詩人的生活情趣。結尾以羅浮山的景色和江門夢中的釣翁作結,含蓄地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唸和對隱逸生活的憧憬。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