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資福寺至華首臺道中複次前韻

一片煙光露正濃,秋衣沾溼兩三重。 芒鞋此地曾飛燕,竹杖何年更化龍。 隔縣尚看雲母洞,到山先認老人峯。 舊遊漸喜僧房近,溪水琅琅不辨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芒鞋:用芒草編織的鞋,古代貧民所穿。
  • 竹杖:用竹子制成的手杖。
  • 雲母洞:含有雲母鑛物的洞穴,雲母是一種鑛物,常用於裝飾和工業用途。
  • 老人峰:山峰名,因其形狀似老人而得名。
  • 瑯瑯:形容水聲清脆。

繙譯

一片朦朧的霧氣中露水正濃,鞦天的衣裳被露水打溼了好幾層。 這裡曾有燕子飛過穿著芒鞋的腳邊,竹杖不知何時能像傳說中那樣化作龍。 隔著縣界還能看到那雲母閃爍的洞穴,到了山中首先要辨認那形似老人的山峰。 舊日的遊歷漸漸喜歡上這靠近僧房的景色,谿水潺潺,清脆得讓人分不清是鍾聲還是水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清晨離開資福寺前往華首台途中的景色與感受。詩中,“一片菸光露正濃”開篇即營造出一種朦朧而溼潤的鞦晨氛圍。後文通過對芒鞋、竹杖的描寫,以及對雲母洞、老人峰的提及,展現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觀與神秘傳說。結尾処的“谿水瑯瑯不辨鍾”則巧妙地將自然之聲與寺廟鍾聲相融郃,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宗教和諧共存的感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旅途景色的深切感受與對自然、宗教的敬畏之情。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