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四十一首 其七
騶虞獸之瑞,麒麟獸之仁。
物性尚不殺,而况形為人。
夫何周轍東,王道乆已湮。
孫呉騁狙詐,申商號無恩。
流毒劇洪水,遺黎苦漂淪。
强嬴滅諸國,三戸亡咸秦。
天道信反覆,永為來世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騶虞(zōu yú):古代傳說中的瑞獸,形狀像鹿,有虎紋,象徵着和平與仁德。
- 麒麟(qí lín):古代傳說中的祥瑞神獸,象徵着仁愛和祥瑞。
- 王道(wáng dào):古代儒家理想的政治道路,強調仁政、德治。
- 湮(yān):埋沒,消失。
- 孫吳(sūn wú):指孫權和吳國,此處借指三國時期的權謀政治。
- 狙詐(jū zhà):狡猾欺詐的行爲。
- 申商(shēn shāng):申不害和商鞅,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嚴刑峻法。
- 流毒(liú dú):指有害的影響或行爲。
- 洪水(hào shuǐ):比喻嚴重的災難。
- 遺黎(yí lí):流離失所的人民,即難民。
- 強嬴(qiǎng yíng):指秦始皇,以其殘暴統治著稱。
- 三戶亡鹹秦(sān hù wáng yán qín):典故,據說楚人曾發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表示即使只剩三戶人家,也終會推翻秦朝。
- 天道(tiān dào):自然規律,也指天意。
- 反覆(fǎn fù):反覆無常,此處指命運的多變。
翻譯
騶虞是和平的象徵,麒麟則代表仁慈的神獸。萬物本性崇尚不殺生,更何況作爲人呢。爲何周朝的仁政東移,王道已經消失?三國時期,孫吳用計謀,申商推行苛法,如同洪水般帶來深重的災難,百姓生活在痛苦之中。秦始皇的暴政導致各國滅亡,即使是強大的秦國也被最終瓦解。天道似乎反覆無常,但這一切都將成爲後世的教訓。
賞析
這首詩以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爲背景,寓言般地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上王道衰落、權謀橫行的感慨。詩人薛瑄通過對比騶虞和麒麟的仁愛,以及周代的王道與戰國的欺詐,揭示了人性的善惡變遷。他警示後人,即使是強大如秦朝,也因暴政而覆滅,提醒人們應遵循天道,崇尚仁德,以免重蹈覆轍。整首詩語言簡練,寓意深遠,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