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燭二首

九龍蟠燄動,四照逐花生。 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九龍蟠燄:形容蠟燭上的火焰曲折盤繞,如九條龍一般。,火光,這裏指燭焰。(yín)
  • 逐花生:隨着蠟燭燃燒,燭芯周圍像生出花朵一樣明亮。花生,此處比喻火焰形狀。
  • :流淌,這裏指蠟燭的燭淚。
  • 高殿:高大的殿堂,指皇宮或重要的建築。
  • 堪持:足以支撐,可以用來照明。
  • 待月明:等待月亮升起,暗示時間的推移。

翻譯

蠟燭上九龍般的火焰舞動,四周的光芒如同花兒般綻放。這流淌的燭淚照亮了高高的殿堂,足以陪伴我們度過漫長的夜晚,直到月亮升起。

賞析

李世民的這首詩描繪了一支華美的蠟燭在夜晚中的作用,它不僅提供了光明,還象徵着皇室的威嚴和權力。"九龍蟠燄動"形象地展示了蠟燭火焰的繁複與輝煌,而"四照逐花生"則以動態的視覺效果讚美了燭火的美感。"流高殿"一句,通過燭淚的流淌,進一步渲染了燈火通明的場景。整首詩寓含深意,既描繪了生活細節,也暗含了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以及對明理如炬、期待光明的期待。

李世民

李世民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高祖武德元年,爲尚書令,進封秦王。先後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討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爲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爲太上皇。銳意圖治,善於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爲“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藥”中毒死,諡文皇帝。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