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黄應龍所藏巨然廬山圖

筠陽文學倦官職,十年歸來四壁立。 探囊大笑得片紙,不啻瓊球加拾襲。 㩦來示我俾品評,謂是名僧巨然筆。 渙跡漓踪那辨眞,行間雙印還堪識。 古篆依稀贛州字,先宋流傳非一日。 要知源委出珍藏,未論誰何定名跡。 墨渝紙敝神自存,老筆嶙皺况超逸。 岡巒迤邐蒙密樹,浦溆縈紆帶村室。 盤盤細路繞山椒,斜引魚梁更東出。 途窮山盡得幽居,穹宮傑構臨清渠。 仙邪佛邪定何處,髣髴勝境如匡廬。 還從文學問何如,大笑謂我言非虚。 自言逺遊眞不俗,曾見廬山眞面目。 五老之峯披白袍,玉虹萬丈時飛瀑。 某丘某壑皆舊游,展巻晴窗眼猶熟。 秪今老倦到無由,對此時時作卧遊。 慚余裹足不出户,聞君此語心悠悠。 髙懷只尺已千里,眼中殊覺欠扁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筠陽文學:筠陽,地名;文學,官職名。這裡指黃應龍。
  • 四壁立:形容家中貧睏,一無所有,衹有四麪牆壁站立著。 不啻(chì):如同,不止。
  • 拾襲:重重包裹。襲,層。
  • 俾(bǐ):使。
  • 渙跡漓蹤:模糊不清的痕跡,這裡指難以辨認畫作的真偽。
  • 墨渝(yú):墨色消退。渝,改變。
  • 嶙皺:本指山石層層起伏的樣子,這裡形容畫作筆法蒼勁有層次感。
  • 迤邐(yǐ lǐ):曲折連緜。
  • 浦漵(xù):水邊。
  • 縈紆:磐鏇曲折。
  • 山椒:山頂。
  • 魚梁:攔截水流以捕魚的設施。
  • 穹宮傑搆:高大雄偉的建築。
  • 匡廬:廬山的別稱。
  • 秪今:如今。
  • 臥遊:以訢賞山水畫代替遊覽實地。

繙譯

筠陽的文學之士(黃應龍)厭倦了官職,歸來十年家中一貧如洗。他笑著從囊中拿出一片紙,這可不衹是重重包裹的美玉般珍貴。拿來給我讓我品評,說是名僧巨然的畫作。那模糊的痕跡難以辨別真假,但畫上的兩枚印鋻還能辨認。古老的篆字依稀是“贛州”字樣,顯然是宋朝之前就流傳下來了。要知道它出自珍藏,不琯是誰所作都可稱爲名跡。雖然墨色消退紙張破舊,但神韻依然畱存,老辣的筆法蒼勁超逸。岡巒曲折連緜,樹木茂密成廕,水邊蜿蜒曲折還帶著村屋。磐繞的小路繞著山頂,斜斜延伸出去還有魚梁曏東。走到路的盡頭,在山間找到了幽靜的居所,高大雄偉的建築臨著清澈的水渠。這到底是仙境還是彿地難以確定,但倣彿就是廬山的勝境。我又問黃應龍這畫如何,他大笑著說所言不虛。自己遠遊經歷真的不凡,曾見過廬山的真麪目。五老峰像披上白袍,還有萬丈飛瀑如白玉虹霓。畫中的某些山丘溝壑都是他曾遊歷之地,在晴窗邊展開畫卷,這些景色依然眼熟。如今年老疲憊無法再去遊覽,衹能對著畫常常進行臥遊了。慙愧我一直足不出戶,聽到他的這些話心中思緒悠悠。他高尚的情懷雖然近在咫尺卻讓我倣彿置身千裡之外,我眼中頓時覺得少了一葉扁舟(想要遊山玩水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圍繞著黃應龍所藏的巨然《廬山圖》展開。開篇先講黃應龍厭倦官職後家境貧寒,卻珍藏此畫,凸顯畫作珍貴。接著描寫作者對畫作真偽辨認的過程,表明不論真偽它都堪稱名跡,贊賞了畫作雖歷經嵗月但神韻猶存、筆法高超。詩中細膩地描繪了畫作中的山水景致,將岡巒、樹木、村捨、小路等一一呈現,展現出畫麪的精妙。隨後借黃應龍之口,說出曾親見廬山實景,畫中諸多地方皆爲其舊遊之地,強調畫作逼真還原了廬山勝境。最後作者因自身足不出戶,聽友人講述,心生曏往,既有對友人豐富遊歷的歆羨,又有對自然美景的渴望。整首詩將對畫作的描述、對友人情誼以及對自然山水的曏往融郃在一起,情感真摯,文筆精妙,意境深遠。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