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隩(yù):河岸彎曲的地方。
- 仲冬:冬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十一月。
- 義旗:爲正義而戰的或起義的軍隊的旗幟。
- 越絕:指春秋時越國。
- 矯矯:形容剛強。
- 瞻陟(zhì):登高。
- 旻(mín):特指秋季的天。
翻譯
正義的旗幟可嘆在越國已經絕跡,只留下了我這個頑固的百姓。剛強的心如同石頭一樣,一絲絲的鬢髮將要變成銀白色。像中山多次醒來,故國已經過了十三年。還是要謹慎小心地登高,在天冷的夜晚對着蒼天哭泣。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沈光文在特定歷史背景下複雜的心境和對故國的深沉情感。「義旗嗟越絕」表達了對正義之師消失的慨嘆,「剩得此頑民」則凸顯出自己的堅守。「矯矯心如石」體現他內心的剛強和堅定,而「絲絲鬢欲銀」暗示歲月流逝。「中山幾度醒,故國十三春」表現了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最後兩句則寫出他在寒夜中的傷感與憂思。詩歌整體情感深沉,意境蒼涼,透露出對命運和時勢的無奈與悲憤。
沈光文
沈光文,鄭克塽具表歸降。舊識閩浙總督姚啓聖允接返故籍,未幾啓聖「疽發背死」,事不果。康熙二十四年(1685)與季麒光等清廷在臺官員,及部份明末遺老共結「東吟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東保裏。詩文著作豐富,世稱「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流寓臺灣三十餘年,歷荷蘭以迄鄭氏三代之盛衰,極旅人之困,深刻反映傳統文人飄流於末世與邊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臺灣文學、文獻史上著名之詩人,其詩文散見於方誌,臺灣詩文總集,以及筆記雜纂,如連橫《臺灣詩薈》、陳漢光《臺灣詩錄》。至於別集之輯錄,則有寧波同鄉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以及龔顯宗主編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茲以目前所見,最早收錄沈光文詩作的清代方誌藝文志爲底本,並參校下列諸本:《臺灣詩薈》、《臺灣詩乘》、《臺灣詩錄》、《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參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臺北:寧波同鄉會,1977;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新營:臺南縣文化中心,1998。〗(江寶釵撰)
► 106篇诗文
沈光文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癸亥元日試筆 》 —— [ 明 ] 張萱
- 《 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韻 其五 》 —— [ 清 ] 沈光文
- 《 甲子秋七月入寶安過訪鄧玄度觀察鏡園同尹用平溫爾惇兩年丈飲鄰仙樓用杜少陵遊何將軍山林十詩四十韻 》 —— [ 明 ] 張萱
- 《 病起答友 》 —— [ 明 ] 張萱
- 《 東畿舟居阻雪懷寄二三知舊三首 》 —— [ 宋 ] 賀鑄
- 《 仲冬香山即景雜詠 其一 》 —— [ 清 ] 弘歷
- 《 李伯東方伯以西粵晉南囧卿過榕溪話別因用少司空陳公韻賦贈 》 —— [ 明 ] 張萱
- 《 歸舟紀夢 》 —— [ 明 ] 張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