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歸 其六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裡添。 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 暫言放浪樵漁共,久作棲遲貧病兼。 故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厭厭:形容精神不振的樣子。
  • 戛(jiá)籟:形容聲音清脆。

翻譯

山間空寂客人睡意昏沉不振,無奈愁緒在夢裏還不斷增添。竹子和着風聲發出清幽清脆之聲,桐樹篩下月影靜靜穿過簾幕。暫且說要與樵夫漁夫一起放縱遊蕩,長久以來處於停留歇息又貧窮患病的狀態。故國的霜花全然看不見,海外的秋天已經過去了十年之久。

賞析

這首詩營造出一種幽深寂寥、略帶哀愁的氛圍。詩中通過「山空」「厭厭」「愁思」等詞語描繪出一種孤清之感。「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這兩句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然之景,增添了靜謐的意境。詩人表達了自己客居他鄉的愁悶,以及對故國的思念和時光流逝的感慨,同時也透露出長期漂泊所經歷的貧困與病痛。整體情感深沉而內斂,富有意境。

沈光文

沈光文,鄭克塽具表歸降。舊識閩浙總督姚啓聖允接返故籍,未幾啓聖「疽發背死」,事不果。康熙二十四年(1685)與季麒光等清廷在臺官員,及部份明末遺老共結「東吟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東保裏。詩文著作豐富,世稱「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流寓臺灣三十餘年,歷荷蘭以迄鄭氏三代之盛衰,極旅人之困,深刻反映傳統文人飄流於末世與邊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臺灣文學、文獻史上著名之詩人,其詩文散見於方誌,臺灣詩文總集,以及筆記雜纂,如連橫《臺灣詩薈》、陳漢光《臺灣詩錄》。至於別集之輯錄,則有寧波同鄉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以及龔顯宗主編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茲以目前所見,最早收錄沈光文詩作的清代方誌藝文志爲底本,並參校下列諸本:《臺灣詩薈》、《臺灣詩乘》、《臺灣詩錄》、《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參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臺北:寧波同鄉會,1977;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新營:臺南縣文化中心,1998。〗(江寶釵撰) ► 1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