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滿舟經十八灘因分各灘名賦詩 其十一 昆侖灘

昆侖在西極,山水皆所祖。 渾渾黄河源,九泉元氣吐。 泄此天漢津,狂流萬萬古。 睠兹衣帶水,亂石激其怒。 大聲殷晴空,闐闐震雷鼓。 青林飢鳥號,白晝饞蛟舞。 驚湍起旋風,濺沫洒飛雨。 來徃具舟航,常哀覆溺苦。 欲填精衛石,欲射夫差弩。 安得黄帽郎,膂力健於虎。 柔櫓頻咿軋,長篙□撑拄。 脱險一瞬間,安流有神祜。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考滿:舊時指官員任職期滿,通過考覈以定升降去留。
  • 崑崙灘:十八灘之一,這裏應是當時航道中一處水流湍急、地勢險要的地方。 崑崙(kūn lún) :地處西極的山脈名,常用作神話和文學作品中的神山意象,在詩中與灘名相關聯。
  • 西極:西方的極遠之處 。
  • :根源,起始。
  • 渾渾:水流盛大、渾濁的樣子。
  • 九泉:指地下深處,也表示水源的深厚神祕之處 。 元氣: 古代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 :排出,流出。 天漢津:可理解爲天上的銀河之水,這裏形容水流浩大彷彿天河之水傾瀉。
  • 眷茲:眷顧這。 衣帶水:形容河流狹窄如衣帶,本句中代指眼前的這條航道河流 。
  • 殷(yǐn):震動。
  • 闐闐(tián tián):形容聲音宏大。
  • 驚湍:令人驚恐的湍急水流。
  • 覆溺:船隻傾覆,人溺水。
  • 精衛:神話中炎帝之女化身的鳥,銜石填海,這裏用「精衛石」典故,表示希望能平復湍急水流。
  • 夫差弩:傳說伍子胥冤死後,用箭射夫差所築的姑蘇臺,以泄憤。這裏似取其有力量改變現狀之意。
  • 黃帽郎:船伕 。
  • 膂力(lǚ lì):體力,力氣。
  • 柔櫓:輕柔的船槳。 咿軋(yī zhá):象聲詞,搖櫓聲。
  • 祜(hù):福。

翻譯

崑崙山遠在西方極遠之處,它是山水的根源起始。渾濁奔涌的黃河源頭,從地下深處將元氣吐出。彷彿天河之水傾泄而下,這洶涌的水流千萬年來奔騰不息。看這狹窄如衣帶般的江水,被亂石激起洶涌的怒流。巨大的聲響震動着晴朗的天空,闐闐的聲音如同驚天雷鼓。兩岸青林中有飢餓的鳥兒哀號,白晝時分饞惡的蛟龍在水中狂舞。湍急的水流激起旋風,飛濺的水沫如同飛灑的雨滴。來來往往行船在此,常爲船覆人溺的苦難而哀傷。真想用精衛填海的石頭來填平這險灘,好想用能射穿夫差的強弩來改變這狀況。怎麼能找到像黃帽郎般的船伕,力氣強健如猛虎。輕柔的櫓槳不斷髮出咿軋聲,長長的竹篙用力撐拄。在一瞬間脫離危險,平安航行,像是有神明的護佑。

賞析

這首詩圍繞崑崙灘展開描繪,展現出一幅驚險刺激又飽含感慨的圖畫。開篇從崑崙的高遠神祕說起,將崑崙灘與宏大的天地根源相連,給人以壯闊豪邁之感,爲描寫灘水奠定了雄渾的基調。 中間對崑崙灘水流的描寫生動形象,詩中「大聲殷晴空,闐闐震雷鼓。青林飢鳥號,白晝饞蛟舞」等語句,從聲音(雷聲般的水流聲)、動植物(飢鳥號叫、饞蛟狂舞)的反應等多個角度,側面烘托出灘水的湍急兇猛,營造出一種緊張驚悚的氛圍。「驚湍起旋風,濺沫灑飛雨」則直接描寫水流的動態,旋風、飛雨般的水沫,讓讀者如臨其境,深切感受到崑崙灘的兇險。 後半部分作者在描寫了航行的艱難困苦後,連用「精衛填海」「夫差弩」的典故,表達出對改變這危險航道狀況的強烈渴望。最後希望能有強健如虎的船伕,憑藉嫺熟技巧帶領船隻脫險,又顯露出一種對平安通過的期待與對人力(或者冥冥中神力護佑)的寄託。整首詩描繪細膩、意象宏大,情感表達複雜而真摯,既有對自然兇險的感嘆,也有對戰勝艱難險阻的期盼 。

唐文鳳

明徽州府歙縣人,字子儀,號夢鶴。唐桂芳子。父子俱以文學擅名。永樂中,以薦授興國縣知縣,著有政績。改趙王府紀善。卒年八十有六。有《梧岡集》。 ► 4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