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圍城:被圍攻的城,這裏形容局勢艱難的地方。
- 短轅:套馬用的短車轅,這裏代指車子,體現出行工具簡陋。
- 棲棲**(xī xī)**:忙碌不安的樣子。
- 平原:通常指平坦廣闊的原野,在這裏可能代指某地或某個可以安身的地方。
- 三晉:指韓、趙、魏三國,這裏用「三晉」指代特定區域。
- 辛垣:複姓,此處借指有見識、能對局勢起到關鍵作用的人 。
翻譯
我不會離開這被圍困之城,雖處境艱難,仍乘坐在簡陋的車駕之中。忙忙碌碌、侷促不安地依然朝着那片原野的方向前行。我心中一直不忍心輕易放棄三晉這片土地,真心希望能見到像辛垣那樣有見識的人,向他們傾訴肺腑之言。
賞析
這首詩展現了顧炎武堅定的信念和對特定地域深沉的情感。開篇「不去圍城擁短轅」,描繪出作者身處艱難困厄之中卻堅守的決心,簡陋的「短轅」暗示了他處境的困窘,但依然選擇不離去。「棲棲猶自向平原」進一步刻畫了他忙碌奔走的狀態,即便情況不佳,還朝着心中那片似乎有希望的「平原」前行。「此心未忍輕三晉」直抒胸臆,表達了對三晉地區深深的眷戀與責任感,不忍心將其輕易捨棄。最後「願見辛垣盡一言」表達了他渴望與有識之士交流,希望能通過言語來改變現狀或者喚起共鳴,整體意境沉鬱頓挫,情感真摯深沉,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心繫家國、不屈不撓的複雜心境和高尚情操 。

顧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崑山人,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明諸生。青年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爲經世致用之學。曾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所至每墾田度地,結交豪傑之士,爲光復計。最後定居華陰。其時西南永曆政權已覆滅,仍不忘恢復。曾出雁門,至大同,有所營謀。卒於曲沃。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爲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爲一,於經史兵農音韻訓詁以及典章制度,無所不通。旅行中載書自隨,考察山川險要,土物民風,隨時發書查覈。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著作繁多,而畢生心力所注,在《日知錄》一書,另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