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蠻徼(jiǎo): 蠻,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徼,邊界。蠻徼指南方邊境地區。
- 皤(pó): 白色,這裏指兩鬢變白。
- 銅駝: 原指洛陽宮門外的銅鑄駱駝,後常用來象徵故都的淪陷和世事的變遷 。
- 補牢: 源自「亡羊補牢」,這裏指盡力補救已經發生的事情。
- 銜木: 像精衛填海一樣銜木石以填海,比喻做事堅持不懈。
- 斷爛: 瑣碎雜亂 。
- 朝報: 朝廷的官報,類似於現在的政府機關報。
- 陽狂: 即佯狂,假裝瘋癲。
翻譯
從南方邊境歷經艱險活着歸來,兩鬢已經斑白,只剩下皮包骨頭的身軀,對着曾經象徵繁華的銅駝舊址感慨。想要補救過往的歲月,可魂魄依舊沉浸在那如夢般的往昔裏;我如精衛般執着,平生堅定不移的志向有很多。仍舊熱衷於翻看那瑣碎雜亂的朝廷官報;時常假裝瘋癲,混雜在市井人羣裏走過。年輕一代的命運不知誰能顧得上,只好任詩囊掛在一邊,對着飯籮默默無言。
賞析
這首詩是陳三立的作品,蘊含着詩人複雜深沉的情感。首聯「蠻徼生還兩鬢皤,空餘皮骨問銅駝」,開篇便營造出淒涼滄桑的氛圍,從南方邊境死裏逃生歸來,兩鬢已白且形容枯槁,面對世事變遷,那種深沉的感慨和悲嘆油然而生,「問銅駝」更是將對故都繁華不再的惋惜推向高潮。頷聯「補牢歲月魂猶醉,銜木平生意已多」,詩人一方面感慨過去難以挽回,自己卻仍沉浸其中,另一方面又表明自己有像精衛填海般堅定的志向,體現出他內心矛盾掙扎和執着堅持。頸聯「斷爛貪看朝報在,陽狂屢雜市人過」,通過「貪看朝報」這一細節描寫,表現詩人對國家命運的依舊關心,而「陽狂雜市人」則反映出他在動盪亂世中的無奈,只能以佯狂來逃避現實的殘酷。尾聯「羣雛有命誰能恤,任掛詩囊對飯籮」,傳達出對年輕一代人命運的憂慮和自身無力改變的悲嘆,只能對着飯籮,把詩囊擱置一旁,盡顯無助與落寞。整首詩以沉鬱的筆觸描繪出那個時代的動盪與個人的飄零,情感真摯而複雜,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
陳三立的其他作品
- 《 嚴載如索題先德三世耄耋圖 》 —— [ 清 ] 陳三立
- 《 園居看微雪 》 —— [ 清 ] 陳三立
- 《 纕蘅至匡山攜示移居圖卷爲破戒綴一絕紀之 》 —— [ 清 ] 陳三立
- 《 雪夜張泰州酒坐贈別江叔澥太守赴廣西巡撫軍幕 》 —— [ 清 ] 陳三立
- 《 喜芰老自豐城至次見贈韻 》 —— [ 清 ] 陳三立
- 《 四月十二日偕范中林易仲實羅達衡往廬山晚登泰西船別武昌 》 —— [ 清 ] 陳三立
- 《 湓城謁壺天遯叟隱廬 其二 》 —— [ 清 ] 陳三立
- 《 燭殘一首 》 —— [ 清 ] 陳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