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子瞻端午日遊諸寺賦得深字

· 秦觀
太史抱孤韵,暢懷在登臨。 別乘載鄒枚,佳辰事幽尋。 參差水石瘦,窅窕房櫳深。 清磬發疏箔,妙香橫素襟。 復登窣堵波,環回矚嶔崟。 雙溪貫城郭,暝色带孤禽。 凉飈動爽籟,薄雨生微陰。 塵想澹清漣,牢愁洗芳斟。 揮箑訂往古,援毫示來今。 愧無刻燭敏,續此金玉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太史:指蘇軾,蘇軾曾任起居舍人,可稱太史。
  • 孤韻:高雅不凡的氣韻。
  • 別乘:官名,這裏指一同遊玩的友人。
  • 鄒枚:鄒陽、枚乘,都是西漢辭賦家,這裏借指一同遊玩的文人。
  • 窅(yǎo)窕:深邃幽美。
  • 房櫳:窗戶,也可泛指房屋。
  • 清磬:清脆的磬聲。 (qìng),古代打擊樂器。
  • 疏箔:稀疏的簾子。
  • 窣堵波(sū dǔ bō):梵語,即佛塔。
  • 矚(zhǔ):注視,看。
  • 嶔崟(qīn yín):形容山勢高峻,這裏指周圍山勢。
  • 飆(biāo):疾風。
  • 爽籟:參差不齊的簫管聲,也指大自然的各種聲音 。
  • 牢愁:憂愁,煩悶。
  • 芳斟:美酒。
  • 揮箑(shà):揮動扇子,此處指交談議論。 ,扇子。
  • 援毫:拿起毛筆。
  • 刻燭:古人在燭下限時賦詩,以才思敏捷爲勝。

翻譯

蘇太史心懷高雅不凡的氣韻,在登高覽勝中盡情抒發情懷。友人如同鄒陽、枚乘一般陪伴在側,在這美好的端午佳節一同去探尋清幽之地。參差不齊的水石透着清瘦之態,深邃幽美的房屋盡顯靜謐。清脆的磬聲從稀疏的簾子外傳來,美妙的香氣縈繞在我們的衣襟。我們又登上佛塔,環顧四周高峻的山巒。雙溪貫穿城郭,暮色中帶着一隻孤飛的鳥兒。清涼的疾風拂過,傳來大自然的美妙聲音,細微的小雨帶來淡淡的陰涼。塵世的雜念在清澈的水波中漸漸淡泊,憂愁煩悶在美酒中被洗淨。大家揮動扇子,暢談古今之事,拿起毛筆,把今日的見聞感受寫下來留給後人看。我慚愧自己沒有妙筆生花、才思敏捷的本領,難以承接這金玉般美好的詩作。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端午日與蘇軾等友人同遊諸寺的情景。開篇點明蘇軾高雅的情懷及出遊興致。中間部分細膩地描寫了遊覽途中的景色,水石清瘦、房屋深邃、磬聲悠揚、佛塔周圍山勢高峻等,動靜結合,營造出清幽寧靜的氛圍。對自然景色如雙溪、孤禽、涼飆、薄雨的描寫,展現出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卷,也襯托出作者內心在自然中的寧靜與愜意。「塵想澹清漣,牢愁洗芳斟」表達了在遊玩中,塵世煩惱被自然洗淨的超脫之感。最後作者借自己才思不及,突顯蘇軾等人作品的高妙。整首詩語言優美,既寫了遊玩的過程,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體現出一種文人雅趣與自然山水相融合的美妙意境。

秦觀

秦觀

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政時被排擠,北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爲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爲“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更突出,以至於“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幷稱“蘇門四學士”。 ► 587篇诗文